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音频朗读
赏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赏析一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笔下的边塞豪情与战争壮景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以激昂的笔调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威武场景,同时抒发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对国家安宁的坚定信念。
诗的开篇“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便以急促的号角声和象征战争的旄头星落为引子,奠定了全诗紧张而激昂的基调。这里的“吹角”与“旄头落”不仅是对战争氛围的渲染,更是对封大夫出征的预示,暗示着即将展开的壮烈战斗。
接下来,“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诗人以“羽书”和“单于”为线索,进一步描绘了战事的紧迫与严峻。羽书飞驰,传递着紧急的军情;单于入侵,威胁着国家的安宁。这里的“渠黎”与“金山”作为地名,既增强了诗歌的地理感,也突显了战事的广阔与深远。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家兵马如云集。”诗人以“烟尘黑”和“兵马云集”为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战场上的壮观景象。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兵马如潮,声势浩大。这里的描绘不仅突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也展现了汉家将士的威武与豪情。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进一步以将军和都护为视角,描绘了他们在严寒中的坚韧与不屈。角弓因寒冷而僵硬难控,铁衣因冰冷而难以穿着。这里的“不得控”与“冷难着”既是对边塞严寒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将士们坚韧精神的赞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以瀚海的百丈冰和惨淡的愁云为象征,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肃杀与悲壮。这里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也突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将士的坚韧之后,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诗人以中军置酒、胡琴羌笛为引子,展现了将士们在战斗间隙的豪情与娱乐。这里的描绘既是对边塞生活的生动展现,也是对将士们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
最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诗人以古来青史为鉴,赞美了封大夫的功绩超越了古人。这里的“古来青史”与“今见功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显了封大夫的卓越成就,也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深敬意与自豪。
整首诗中,岑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边塞的豪情壮志与战争的壮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和对将士精神的赞美,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宁的坚定信念和对边塞将士的深深敬意。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赏析二
《轮台歌》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严肃态度和对将士们的敬佩之情。诗中情感深沉,意境壮阔,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战争残酷性的直面。
诗的开头四句“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描绘了边塞的夜晚,轮台城头吹响了号角,城北的旄头(军旗)落下,紧急的军事文书经过渠黎(地名),得知单于(匈奴领袖)已在金山以西。这些细节表现了战争的紧张和紧急。
接下来的四句“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转向了对汉军的描绘,诗人在戍楼上望向西方,看到烟尘滚滚,汉军屯驻在轮台以北。上将带领军队出征,清晨吹响笛声,大军开始行进。这些描写展现了军队的威武和战争的壮烈。
诗的后四句“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和“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四面的战鼓声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呼喊使阴山震动,敌军的兵气连云,战场上白骨缠绕着草根。剑河的风急,雪片广阔,沙口的石头冻结,马蹄脱落。亚相(高级官员)勤勉地为王事辛劳,誓言要平定边疆的战事。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壮阔,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严肃态度和对将士们的敬佩之情。这首诗体现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情感真挚和意境深远的美学理念。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赏析三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的边塞豪情与战争颂歌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通过描绘封大夫出征西征的壮丽场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壮志与无畏精神。此诗不仅是对封大夫及其将士们的赞美,更是对边塞生活与战争场面的深刻写照。
开篇“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便以急促的号角声与象征战争的旄头星落为全诗定下基调,预示着战争的临近。这里的“夜吹角”与“旄头落”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更暗示了战争的紧张与一触即发。
接着,“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通过“羽书”的传递,诗人迅速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战场前线。单于入侵,已至金山以西,局势的紧迫与严峻跃然纸上。这里的“渠黎”与“金山”作为地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地理感,也凸显了战争的广阔与深远。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惨烈。烟尘滚滚,遮天蔽日;汉家军队屯驻在轮台北,严阵以待。这里的“烟尘黑”与“汉军屯”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将士们的坚韧与不屈。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诗人以“上将”与“大军”为视角,展现了出征的威武与壮观。上将手持旄节,率领大军出征;清晨时分,笛声嘹亮,大军行进。这里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军队的气势与声威,也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与豪迈。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壮观。四面战鼓齐鸣,声震雪海;三军将士齐声呐喊,震动阴山。这里的“雪海涌”与“阴山动”不仅是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
然而,战争并非只有豪情与壮志,它同样伴随着牺牲与痛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诗人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敌塞的兵气连天而起,战场上白骨累累,与草根纠缠在一起。这里的描绘不仅是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也是对将士们牺牲精神的深深敬意。
在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将士的坚韧之后,诗人转向了对封大夫的赞美。“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诗人以“亚相”代指封大夫,赞美他勤王报国、甘于牺牲的精神,并表达了他誓要平定边患、保卫国家的决心。这里的“甘苦辛”与“静边尘”不仅是对封大夫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是对所有将士们共同理想的体现。
最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诗人以历史为鉴,赞美了封大夫的功绩超越了古人。这里的“古来青史”与“今见功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突显了封大夫的卓越成就,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大夫及其将士们的深深敬意与自豪。
整首诗中,岑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战争的残酷与将士的豪情、牺牲与理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和对将士精神的赞美,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生活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宁的深深期望和对将士们的崇高敬意。
译文
轮台城头的夜晚吹响了号角,城北的军旗落下。昨晚紧急的军事文书经过渠黎,得知匈奴领袖已在金山以西。
在戍楼上望向西方,看到烟尘滚滚,汉军屯驻在轮台以北。上将带领军队出征,清晨吹响笛声,大军开始行进。
四面的战鼓声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呼喊使阴山震动。敌军的兵气连云,战场上白骨缠绕着草根。剑河的风急,雪片广阔,沙口的石头冻结,马蹄脱落。高级官员勤勉地为王事辛劳,誓言要平定边疆的战事。
自古以来的青史谁没有见过,现在看到功名胜过古人。
注释
轮台:古代地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旄头:军旗。
羽书:军事文书。
单于:匈奴领袖的称号。
汉军:指唐朝的军队。
上将:高级将领。
旄:同“旄头”,军旗。
阴山:山脉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虏塞:指敌军的防御工事。
剑河:河流名,位于今新疆。
亚相:唐朝官职,相当于副相。
勤王:为王事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