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碛西馆-音频朗读
赏析
银山碛西馆的赏析一
首句“银山碛口风似箭”描绘了边塞的银山碛口,风势猛烈,如同箭矢一般,展现了边塞的艰苦环境。
月色如练:第二句“铁门关西月如练”中的“铁门关”是古代西域的一处关隘,诗人用“月如练”形容月色皎洁,如同白绢一般,表现了边塞夜晚的宁静。
离别之苦:接下来的“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表现了离别的悲伤,泪水打湿了马毛,胡沙扑面,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
功名之思:最后两句“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思考,认为大丈夫应该去建功立业,而不是终日守在书斋中。
银山碛西馆的赏析二
“银山碛口”和“铁门关西”都是指边塞的险要之地,诗人在这里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和壮阔景观。“风似箭”形容风势猛烈,如同箭一般锐利;“月如练”则形容月光清澈、明亮,如同白色的丝带。这两句通过对比风与月,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
这两句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艰辛和思乡之情。“双双愁泪沾马毛”描绘了将士们因思念家乡而泪流满面,泪水甚至沾湿了战马的毛皮;“飒飒胡沙迸人面”则形容风沙猛烈,打在人的脸上,增加了边塞生活的艰难和苦楚。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人以“丈夫三十未富贵”来表达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认为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取得富贵和功名是不应该的。“安能终日守笔砚”则表达了诗人不愿意仅仅局限于文职生活,而是渴望有所作为,追求更高的理想和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和对个人抱负的表达,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以及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诗中流露出对边塞生活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功名和成就的追求。
银山碛西馆的赏析三
这首诗充满了边塞的豪情与壮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思与无奈。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的渴望和对于现状的不满。
首句“银山碛口风似箭”,诗人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银山碛口的风如同箭一般锐利,使人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寒冷。这种环境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砺。
接着,“铁门关西月如练”,诗人又借助月光来描绘边塞的宁静与寂寥。铁门关西的月光皎洁如练,映照在空旷的大地上,更显得边塞的荒凉与孤独。这种景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凄美之感,也反映了诗人在边塞生活的孤独与寂寞。
然后,“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诗人进一步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愁苦的泪水沾湿了马毛,飒飒的胡沙不时迎面扑来,这些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在边塞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壮志与不满。作为一个男子汉,三十岁还未能实现富贵之梦,又怎能安心终日守在笔砚之间呢?这种对于功名的渴望和对于现状的不满,是诗人在边塞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
整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的豪情壮志和对于功名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思与无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追求梦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挣扎与矛盾。
译文
银山碛口的风猛烈得如同箭矢,铁门关西的月色皎洁如同白绢。
你我二人的泪水打湿了马毛,西域的风沙扑面而来。
大丈夫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功名富贵,怎么能终日守在书斋中呢?
注释
银山碛口:指边塞的银山碛口,银山是古代西域的一处地名。
风似箭:形容风势猛烈,如同箭矢一般。
铁门关:古代西域的一处关隘。
月如练:形容月色皎洁,如同白绢一般。
双双:指诗人和友人。
愁泪:悲伤的泪水。
飒飒:形容风沙的声音。
胡沙:指西域的风沙。
迸:扑打。
丈夫:指男子,这里指大丈夫。
笔砚:指文房四宝中的笔和砚,代指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