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云歌送别
唐代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复制

完善

火山云歌送别-音频朗读

赏析

火山云歌送别的赏析一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火山地区的奇异景象,以及旅人在火山以东的漫长征途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火山的位置和五月的特殊气候。火山高耸突兀,位于赤亭口,而在五月,火山上的云层厚重,仿佛是由火焰组成,形象地展现了火山地区的炎热和危险。 颔联“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进一步描绘了火山的壮观景象。满山的火云凝聚不散,其热烈和危险使得千里之内的飞鸟都不敢靠近,这既体现了火山的威严,也烘托出旅人面对自然的渺小和无力。 颈联“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描绘了火山地区天气的变幻莫测。清晨,胡风突然吹断了火云,然而到了傍晚,随着塞雨的降临,火云又重新凝聚。这种天气的无常,既增加了旅途的艰辛,也增添了诗歌的生动和真实。 尾联“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诗人将视线转向火山以东的征途,铁关树被火云缭绕,交河戍被氛氲半掩,这些景象既显示了旅途的遥远和艰险,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然而,即使面对如此艰难的征途,诗人依然坚定地前行,只有山上的孤云随着马蹄飘去,仿佛在陪伴着他。 整首诗以火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其壮观和危险,以及旅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诗歌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复制

火山云歌送别的赏析二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山”指的是火山的名称,也可能是指火山地貌。诗中的“突兀”形容火山突然而起,显得高大。“赤亭口”是火山附近的一个地方。“火云厚”形容五月时火山上的云层浓厚,暗示火山活动频繁。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这两句诗描绘了火山上浓密的云层,仿佛凝固了一般,飞鸟不敢接近,表现了火山的壮丽和威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平明”指清晨,“乍逐”表示突然被胡风吹断。“薄暮”指傍晚,“浑随”表示随着塞雨而回。这两句诗描绘了火山附近的风雨变化,表现了边塞气候的恶劣。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缭绕”形容火山烟雾弥漫,“斜吞”表示烟雾遮蔽了铁关旁的树木。“氛氲”形容烟雾浓厚,“半掩”表示烟雾部分遮蔽了交河戍所。这两句诗描绘了火山烟雾对边塞的影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征路”指边塞将士的行军道路。“孤云”表示孤独的云彩,象征着边塞将士的孤独和艰辛。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边塞将士在火山附近的行军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火山和边塞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和孤独。诗中的火山和烟雾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边塞将士的艰辛生活。

复制

火山云歌送别的赏析三
开篇两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描绘了火山云在赤亭口的壮观景象,五月的火山云厚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飞鸟不敢来:接下来的“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进一步强调了火山云的威力,连飞鸟都不敢靠近,展现了火山云的威严。 第五、六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描绘了火山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早晨被风吹散,傍晚又随着雨水回来,表现了火山云的变幻莫测。 最后几句“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通过描绘火山云缭绕、吞没、半掩的景象,以及征路的遥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复制

译文

火山云在赤亭口突兀而起,五月的火山云厚重,覆盖了整个山头。 火云满山,凝重得仿佛还未散开,连千里之外的飞鸟都不敢飞过来。 清晨火山云突然被边塞的风吹散,傍晚又随着雨水回来。 火山云缭绕着,斜着覆盖了铁关的树木,云气弥漫,半掩着交河的哨所。 长长的征途在火山东边,山上的孤云随着马匹渐渐远去。

复制

完善

注释

火山:指边塞的火山,可能是指今新疆地区的火焰山。 赤亭口:地名,可能是指火山附近的一处关隘。 火云:指火山云,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云。 平明:指清晨。 乍:突然。 胡风:指边塞的风。 薄暮:指傍晚。 塞雨:指边塞的雨。 缭绕:回环旋转。 斜吞:斜着覆盖。 铁关:指边塞的关口。 氛氲:形容云气弥漫。 交河:指交河城,古代西域的一座城池。 戍:指边防哨所。 迢迢:形容遥远。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