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二)-音频朗读
赏析
秋兴八首(其二)的赏析一
这四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一首,诗中通过对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描绘了夔州城在落日余晖中的景象,孤城一词增添了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氛围。接着,“每依北斗望京华”表达了诗人常依靠北斗星来寻找远方京城的方向,寓意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中心的牵挂。
“听猿实下三声泪”通过听猿猴的哀鸣而落泪,诗人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哀愁和对时局的无奈。而“奉使虚随八月槎”则表达了诗人作为使者的身份,却感到自己的使命空虚,如同随波逐流的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中的“画省”可能指的是装饰华丽的房间,而“香炉违伏枕”则形容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却难以安眠。“山楼粉堞隐悲笳”通过山楼上的粉墙和城垛,以及隐含的悲笳之声,营造了一种悲伤和孤独的氛围。
最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诗人邀请读者一同欣赏月光下藤萝和芦荻花的美丽,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秋兴八首(其二)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夔州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深深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首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诗人以夔府孤城、落日斜照为背景,借北斗星为方向,表达出对京城的深切思念。颔联“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猿猴的悲鸣声使诗人心中涌起无尽的哀愁,联想到自己奉命出使却未能如愿回到京城,更添一份失落与悲伤。颈联“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因病不能上朝,只能在山楼中听到悲凉的笳声,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哀愁与思乡之情。尾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诗人以石上藤萝、洲前芦荻为景,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表达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
秋兴八首(其二)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夔府孤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京城的思念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和“每依北斗望京华”描绘了夔府孤城的落日景象,以及诗人常常望着北斗星思念京城。接着,“听猿实下三声泪”和“奉使虚随八月槎”反映了诗人在夔府听到猿猴的叫声,不禁流下三声泪,以及自己曾经奉使的经历。最后,“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则描绘了月光下石头上的藤萝,已经映照在洲前的芦荻花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景象。
译文
夔府的孤城在落日中倾斜,我常常依着北斗望向京城。
听到猿猴的叫声,实感三声泪下,奉使虚随八月之槎。
画省的香炉远离我的枕边,山楼的粉堞隐藏着悲凉的笳声。
请看石头上的藤萝在月光下,已经映照在洲前的芦荻花上。
注释
夔府:唐代的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孤城:指孤立无援的城市,此处形容夔州城。
落日斜:形容落日的余晖斜照在城市上。
北斗:指北斗七星,常用来象征方向和指引。
京华:指京城,此处指唐朝的首都长安。
听猿实下:听到猿猴的哀鸣。
三声泪:形容听到猿猴哀鸣三次就流下了泪水。
奉使:作为使者。
虚随:空有其名,没有实际作用。
八月槎:八月的木筏,随波逐流,比喻无目的的漂泊。
画省:装饰华丽的房间。
香炉:用于焚烧香料的炉子。
违伏枕:与安眠的枕头相违,形容难以入睡。
山楼:建在山上的楼。
粉堞:城墙上的垛口,涂有白粉。
悲笳:悲伤的笳声,笳是一种古代乐器。
藤萝:一种攀缘植物,常在秋天开花。
月:月光。
洲前:河洲之前。
芦荻: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此处指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