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呈孔毅父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复制

完善

戏呈孔毅父-音频朗读

赏析

戏呈孔毅父的赏析一
首联“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通过对比,讽刺了文人的清贫和世俗的功利。管城子指毛笔,孔方兄则是钱的别称,诗人以此表明文人虽有才华却生活清贫,而金钱却能轻易断绝人际关系。 颔联“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进一步指出文人的文章虽美,却不被时代所重视,如同蛛网上的露珠,转瞬即逝。 颈联“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描绘了文人虽被朝廷征召,却仍能保持自己的风骨,不随波逐流。 尾联“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简朴时光,情感真挚。

复制

戏呈孔毅父的赏析二
首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中,“管城子”指的是郑谠,这里用“无食肉相”来形容郑谠的清贫和不追求物质享受的生活态度。“孔方兄”则是古代对钱的别称,这里用“有绝交书”来表明郑谠对于金钱的淡泊,不以财富为友。 第二句“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在现实世界中作用的怀疑。诗人认为,文学创作如果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那么它的价值就如同丝网上的露珠一样,虽然美丽却不持久。 第三句“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中的“校书著作”指的是郑谠的文学成就,而“频诏除”则表明他的成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但诗人在这里用“犹能上车问何如”来表达,即使郑谠有如此成就,他仍然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自满。 最后一句“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则是诗人对郑谠生活的一种想象,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生活画面。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郑谠生活方式的赞赏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郑谠处士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与现实、理想与世俗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清贫淡泊生活的向往。

复制

戏呈孔毅父的赏析三
首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中,“管城子”指的是古代的一位隐士,而“孔方兄”则是对金钱的拟人化称呼。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隐士不食肉,意味着远离了世俗的欲望;金钱有绝交书,意味着与金钱断绝了关系,也即超脱了物质的诱惑。 第二句“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中,“文章”指的是文学创作,“功用不经世”意味着文学创作不能改变现实世界,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文学创作价值的怀疑。“丝窠缀露珠”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丝窠(蜘蛛网)上的露珠虽然美丽,但很快就会消失,这里诗人用以比喻文学创作的短暂和无力。 第三句“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中,“校书著作”指的是校对和撰写书籍的工作,“频诏除”意味着这些工作经常被皇帝诏令去除或改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文人地位的无奈,即使文人的学问和著作被皇帝所赏识,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被权力所左右的命运。 最后一句“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则是诗人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僧床同野饭”描绘了一种简朴的修行生活,“梦随秋雁到东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超然的渴望,秋雁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流转,东湖则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个理想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宋真人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超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文人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李商隐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复制

译文

毛笔没有享受美食的命,金钱却能轻易断绝友情。文人的文章虽美,却不被时代所重视,如同蛛网上的露珠,转瞬即逝。虽然文人被朝廷征召,却仍能保持自己的风骨,不随波逐流。忽然想起与友人一起在僧床上吃野饭的日子,梦中随着秋雁飞到了东湖。

复制

完善

注释

管城子:古代对县令的俗称,这里可能指代一个特定的人,或者泛指地方官吏。 无食肉相:没有享受过肉食的福分,形容生活清贫。 孔方兄:孔方是古代钱币的别称,这里可能指代一个富有的人,或者泛指有钱人。 绝交书:断绝关系的书信,这里可能指代一种决绝的态度或行为。 文章:指文学作品或学问。 功用:实际的效用或价值。 经世:指对世事有实际帮助或影响。 丝窠:蜘蛛网,这里用来形容文章如同蜘蛛网一样细密。 露珠:清晨的露水,这里用来形容文章如同露水一样短暂易逝。 校书:校对书籍,这里可能指代一种学术工作。 著作:创作文学作品。 频诏除:频繁地被皇帝诏令除去,可能指频繁地被皇帝召见或提拔。 上车:上车,可能指乘车出行。 问何如:询问情况如何。 忽忆:突然想起。 僧床:僧人的床铺,这里可能指代一种简朴的生活。 同野饭:一起吃粗茶淡饭,形容生活朴素。 梦随秋雁:梦中随着秋天的雁群。 东湖:地名,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湖泊。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