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夏歌-音频朗读
赏析
子夜吴歌·夏歌的赏析一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镜湖方圆三百里,湖面上盛开着美丽的荷花。这里用“镜湖”和“菡萏”来形容湖面的宽广和荷花盛开的景象。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在五月份,美女西施来此采莲,吸引了众多围观的人,使若耶溪显得拥挤。这里用“西施采”和“人看隘若耶”来描绘西施的美貌和人们争相观看的情景。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西施在夕阳西下之前就匆匆返回,乘船离去,回到越王宫中。这里用“回舟不待月”和“归去越王家”来描绘西施离开的匆忙和她的高贵身份。
子夜吴歌·夏歌的赏析二
意境:诗中通过描绘镜湖荷花盛开和西施采莲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西施的美丽。
情感:诗人在赞美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西施美貌的赞赏和对她高贵身份的敬仰。
语言:李白的诗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几个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文化内涵:诗中的西施采莲等意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体现了诗人对古代美女和自然美景的热爱。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李白对自然美景和古代美女的赞美之作,充满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怀念
子夜吴歌·夏歌的赏析三
首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直接描绘出镜湖宽广无边的景象和荷花盛开的美丽画面,奠定了全诗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则通过描写西施采莲和人们争相观看的情景,展现了西施的魅力和当时的热闹场面。一个“隘”字生动地描绘出人群拥挤、溪面狭窄的情景,仿佛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人潮汹涌、热闹非凡的氛围。
然而,诗在“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处戛然而止,不再过多描述西施的后续故事,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既是对西施美貌和影响力的含蓄赞美,也是对越国复兴背后复杂历史背景的巧妙暗示。西施的美貌倾倒众生,轰动当地,成为越国复兴的关键人物,但她的命运和故事却远不止于此。这种留白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施采莲的场景和人们的反应,赞美了西施的美貌和影响力,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具有深意,是一首优秀的古诗作品。
译文
镜湖绵延三百余里,广阔无垠,荷花盛开,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五月这个荷花盛开的季节,西施泛舟湖上,开始了她的采莲之旅。她的美丽和名声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人们纷纷涌向若耶溪,争相看她的容颜,使得原本宽阔的溪面变得狭窄起来。当西施准备返回时,月亮还未升起,她就被越国的王者邀请去了。
注释
镜湖:又称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越王勾践将她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宠妃。后吴国被越国所灭。
若耶: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传说西施曾在此浣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