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劝学文-音频朗读
赏析
劝学文的赏析一
这段话出自中国古代的教育哲学,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子女自身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下面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释: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这句话意味着,如果父母只是养育子女而不进行教育,那么这实际上是不爱他们的表现。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引导子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即使父母对子女进行了教育,但如果不严格,也不算是真正的爱。因为严格的教育能够促使子女遵守规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如果父母对子女进行了教育,但子女不愿意学习,那么这是子女不爱自己的表现。因为学习是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即使子女愿意学习,但如果不勤奋,也不算是真正的爱自己。因为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因此,父母在养育子女时,必须同时进行教育,教育必须严格;严格的教育必须勤奋,勤奋的学习必然成功。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每一步都不可或缺。
“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普通人家的子弟可以跻身于公卿的行列;而不学习,即使是公卿的子弟也会沦为普通人。这体现了教育对于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作用。
总之,这段话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子女自身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只有父母严格教育、子女勤奋学习,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劝学文的赏析二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如果父母仅仅养育孩子而不给予教育,那么这样的父母不能算是真正爱孩子。
“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即使父母教育孩子,但如果教育方式不严格,同样不能算是真正爱孩子。
“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如果孩子不接受父母的教育,那么这样的孩子不能算是真正爱护自己。
“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即使孩子学习,但如果学习态度不勤奋,同样不能算是真正爱护自己。
“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因此,养育孩子必须伴随着教育,而教育必须是严格的。
“严则必勤,勤则必成”:严格教育能使孩子勤奋,而勤奋学习则能取得成功。
“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如果努力学习,即便是平民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高官(公卿)。
“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如果不学习,即便是贵族的孩子也会沦为平民。
劝学文的赏析三
这段话中提出了对教育的重视,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责任和爱。他强调了教育的严格性、学习的勤奋性,以及这些因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荀子的观点体现了儒家重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变迁中对人才需求的增加。
译文
如果父母养育了他们的孩子而不进行教育,那么这不能算是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即使教育了孩子,但如果教育方式不严格,这同样不能算是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如果父母教育孩子,但孩子不学习,那么这是孩子不爱护自己的表现。即使孩子学习了,但如果学习不勤奋,这同样不能算是真正爱护自己。因此,养育孩子必须伴随着教育,教育必须是严格的;只有严格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勤奋,而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学习,即使是普通百姓的孩子也有可能成为朝廷中的高官;如果不学习,即便是朝廷中的高官的孩子也会沦为普通百姓。
注释
养:养育、抚养。
教:教育、教导。
严:严格、严厉。
勤:勤奋、勤勉。
成:成功、成就。
庶人:普通百姓、平民。
公卿:古代高级官职,通常指朝廷中的高官。
虽: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