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
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 ,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临江之麋-音频朗读
赏析
临江之麋的赏析一
《临江之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寓言诗,通过麋鹿的故事,揭示了盲目信任和对环境的无知可能带来的危险。诗中,麋鹿因为被人类饲养,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误以为狗是朋友。这种无知和盲目的信任最终导致了它的悲剧。这首诗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了解事物的本质。
临江之麋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麋鹿和狗的互动,展现了动物世界中的自然法则。麋鹿由于长期被人类饲养,失去了对外界的警惕,而狗虽然在人类面前表现得温顺,但它们的野性并未消失。当麋鹿遇到外界的狗时,它的天真和无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对某些事物的不了解,而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
临江之麋的赏析三
《临江之麋》也反映了人类自然的干预和控制。人类通过饲养麋鹿,改变了它的生活习性,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需求。当麋鹿回到自然中,它发现自己无法适应,最终导致了悲剧。这提醒人们,在与自然相处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地改变它。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定位,不要因为一时的安逸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译文
一个住在江边的人,打猎时捕获了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家养起来。当他带着小麋鹿进门时,家里的狗都流着口水,摇着尾巴围了上来。那人很生气,于是吓唬它们。从此,他每天都抱着小麋鹿到狗群中去,让它们习惯,不让它动,渐渐地让它们一起玩耍。时间一长,狗们都很听人的话。小麋鹿渐渐长大,忘记了自己是麋鹿,以为狗们是自己的好朋友,和它们打闹玩耍。狗们因为害怕主人,表现得很友好,但时不时会舔舔舌头。三年后,麋鹿出门,看到外面有很多狗在路上,它想跑过去和它们玩耍。外面的狗看到它既高兴又生气,一起把它吃掉了,尸体散落在道路上。麋鹿到死都没有明白过来。
注释
畋:打猎。
麋麑:麋鹿的幼崽。
畜:饲养。
垂涎:流口水,形容非常想要。
怛:害怕。
习示:习惯展示。
偃仆:倒下,指玩耍时的打闹。
俯仰:低头和抬头,形容顺从的样子。
啖:吃。
狼藉:形容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