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江行-音频朗读
赏析
岭南江行的赏析一
瘴疠之地的描绘:首句“瘴江南去入云烟”描绘了岭南地区瘴气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荒凉、遥远之感。
荒凉的海边:第二句“望尽黄茆是海边”进一步描绘了海边荒凉的景象,黄茆(一种草本植物)象征着荒芜。
野生动物的威胁:接下来的“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描绘了雨后山中大象出没,潭中蛟龙活动的情景,暗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
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威胁:“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通过射工(指用毒箭射人的蛮族)和飓母(飓风)的描写,表现了除了自然环境的险恶外,还有人文环境的威胁。
对未来的忧虑:最后两句“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岭南江行的赏析二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瘴江南去入云烟"表示瘴气弥漫的江南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云烟之中,"望尽黄茆是海边"表示眺望远方,尽头处尽是海边枯黄的茆草。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从江南出发,远赴南海,眺望远方,所见尽是海边枯黄的茆草。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山腹雨晴添象迹"表示山间雨过天晴,大象的足迹更加明显,"潭心日暖长蛟涎"表示潭水中心在阳光照耀下,蛟龙的涎水更加绵长。这句诗描绘了南海独特的自然风光,山间雨过天晴,潭水中心阳光照耀。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射工巧伺游人影"表示猎人巧妙地潜伏,等待着猎取游人的身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表示飓风突然袭来,惊扰了旅客的船只。这句诗描绘了南海地区猎人和飓风给旅行者带来的危险。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从此忧来非一事"表示从此担忧的事情并非一件,"岂容华发待流年"表示不能让华发等待流年,即不能让白发等待时间流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忧虑的加重,以及对时间的紧迫感。
整首诗通过对南海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的情感真挚,意境凄美,展现了柳宗元诗歌的鲜明特色。
岭南江行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南国边陲的山水画卷,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感慨。
首联“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中,诗人用“瘴江”、“云烟”、“黄茆”等词汇,勾画出一个苍茫、迷离的南国景象。瘴江向南流去,消失在云烟之中,而目力所及之处,尽是黄茅覆盖的海边。这里的“云烟”和“黄茆”不仅描绘出南国的地理环境,还带有一种朦胧、不确定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进一步描绘南国的自然风貌。雨后的山腹中,出现了大象的足迹;而潭水在日光的照耀下,长出了蛟龙的涎液。这里的“象迹”和“蛟涎”都是南国特有的景象,既增添了诗歌的地域特色,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
颈联“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中,诗人开始描写南国的险恶环境。射工是一种善于伺机伤人的毒虫,它们巧妙地隐藏在游人的影子中;而飓母则是引发飓风的恶神,常常惊扰旅客的船只。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南国边陲的险峻和危险。
尾联“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中,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感慨。他意识到,从此以后的忧虑不仅仅来自于南国边陲的险恶环境,还有更多的事情让他感到担忧。他不能容忍自己在忧虑中度过余生,任由年华老去。这里的“华发待流年”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描绘南国边陲的山水画卷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南国的自然风貌和险恶环境。同时,诗人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译文
瘴气缭绕的江水向南流去,消失在云烟之中,放眼望去,荒芜的黄茆一直延伸到海边。
雨后的山中出现了大象的足迹,阳光温暖的潭水中,蛟龙在活动。
用毒箭射人的蛮族巧妙地潜伏着,等待游人经过;飓风特别偏爱惊扰旅客的船只。
从这里开始,忧愁接踵而至,远非一两件事;怎能容忍自己白发苍苍,空等着岁月流逝。
注释
瘴江:指岭南地区瘴气缭绕的江河。
黄茆: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荒芜的景象。
山腹:山中。
象迹:大象的足迹。
潭心:潭水的中央。
蛟涎:蛟龙的口水,这里指蛟龙活动。
射工:用毒箭射人的蛮族。
飓母:飓风。
华发:指年老,头发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