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复制

完善

柳州峒氓-音频朗读

赏析

柳州峒氓的赏析一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边疆郡城的异域风情和民俗特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异域文化的陌生感和疏离感。 首联“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描绘了郡城向南延伸,通向渡口,这里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人们,他们穿着各异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使得诗人感到难以亲近。这种异国情调的描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进一步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归来的峒客用青色的箬叶包裹着盐,而赶集的人则用绿色的荷叶包裹着饭。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些忙碌而充满生活气息的人们。 颈联“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则展示了当地的祭祀和手工艺活动。人们用鹅毛缝制御寒的山罽,用鸡骨占卜来年的吉凶,并祭拜水神。这些习俗充满了神秘和原始的色彩,也反映了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尾联“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则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异域文化时的无奈和困惑。他忧愁地向官府询问如何与当地人沟通,甚至想要投弃自己的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去纹身以融入当地的文化。这种矛盾的心态,既体现了诗人对于异域文化的尊重和好奇,也透露出他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坚持和迷茫。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展示了边疆郡城的异域风情和民俗特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异域文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好奇,也包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坚持和迷茫,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复制

柳州峒氓的赏析二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诗人在柳州任职时,郡城南下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这里的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难以亲近。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峒人用青色的箬叶裹着盐回家,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趁墟市的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峒人用鹅毛来缝制过冬的被褥,用鸡骨来占卜来年的年景,并拜祭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诗人因处理公务需要翻译而感到愁苦,甚至想脱下官服,加入峒人,成为他们的一员。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柳州任职时对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观察和体验。诗中通过对峒人日常生活和习俗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当地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同时,诗人的“愁”和“欲投章甫作文身”也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体现了柳宗元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以及他作为文人的深厚人文情怀。

复制

柳州峒氓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柳州地区峒氓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表达了诗人对异域风情的观察和感受。首句“郡城南下接通津”点明了柳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一个交通枢纽。“异服殊音不可亲”表达了诗人对当地不同服饰和语言的异域风情感到陌生和难以亲近。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具体的描绘,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如“青箬裹盐归峒客”和“绿荷包饭趁虚人”,形象地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诗中还提到了当地的一些特殊习俗,如“鹅毛御腊缝山罽”和“鸡骨占年拜水神”,进一步丰富了对当地风情的描绘。最后两句“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则表达了诗人对当地文化的好奇和想要深入了解的愿望。

复制

译文

柳州城南面连接着交通枢纽,那里的人们穿着不同的服饰,说着不同的语言,让人感到陌生难以亲近。山区的居民用青箬叶包裹着盐回家,而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菜。他们用鹅毛制作御寒的衣物,缝制山区特有的毛毯,用鸡骨进行占卜,预测年成的好坏,并举行祭祀水神的仪式。我带着愁绪来到官府,通过多重翻译询问当地的情况,想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甚至愿意像当地人一样纹身。

复制

完善

注释

通津:指交通枢纽。 异服殊音:指不同的服饰和语言。 青箬:一种竹子,这里指用青箬叶包裹。 峒客:指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 绿荷包饭:用绿色的荷叶包裹饭菜。 虚人:指从事宗教活动的人。 鹅毛御腊:用鹅毛做御寒的衣物。 缝山罽:指缝制一种山区特有的毛毯或披风。 鸡骨占年:用鸡骨进行占卜,预测年成的好坏。 拜水神:指祭祀水神的仪式。 公庭:指官府。 重译:指通过多重翻译。 章甫:古代的一种官职,这里指官员。 文身:指纹身。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