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直-音频朗读
赏析
夜直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宋代王安石描绘了一个春夜中诗人的心境和周围的景象。
“金炉香烬漏声残”,这句诗开篇就描绘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金炉中的香已经燃尽,只剩下灰烬,漏壶的水也即将滴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深夜的寂静。
“翦翦轻风阵阵寒”,接着,诗人通过轻风和寒意来描绘春夜的凉意。虽然春天通常给人温暖的感觉,但在这个春夜,诗人感受到的却是阵阵寒意,这既可能是天气的原因,也可能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春色本是美好的,但在这里却成了“恼人”的因素,使诗人无法入眠。这可能是因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烦恼,使得他无法静心享受春色的美好。
“月移花影上栏杆”,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窗外,看到月光下的花影移到了栏杆上。这一景象既增添了诗的美感,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月光、花影和栏杆的交织,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但在这美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寥。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烦躁和不安。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夜直的赏析二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描绘了春夜中金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完,计时的漏声也在逐渐消失,暗示夜深时分。“翦翦轻风阵阵寒”则形容春夜的风轻柔而带有寒意,增添了夜晚的氛围。
“春色恼人眠不得”直接表达了诗人因为春天的景色太过美丽,以至于心情激动难以入睡。“月移花影上栏杆”则是通过月亮移动导致花影变化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夜晚景色的魅力,以及它对诗人情绪的影响。
夜直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夜静谧而微凉的画面,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淡淡忧思。
“金炉香烬漏声残”,首句便以金炉中的香烬和漏壶的滴水声,营造出一种深夜的静谧氛围。金炉与香烬,不仅增添了夜晚的温馨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漏声残,更是直接指出了时间的深夜,给人一种孤寂和沉静的感觉。
“翦翦轻风阵阵寒”,第二句以风为媒介,将春夜的微凉和寒意传达给读者。翦翦轻风,如同剪刀一般,将春夜的寒意剪裁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凛冽,也不失春日的清新。阵阵寒,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了极致,使得整个画面都充满了春夜的寒意。
“春色恼人眠不得”,第三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春色恼人,意味着春天的美丽景色让诗人感到无法入眠,这既是因为春天的景色太过美丽,让诗人心生欢喜,也是因为春天的气息太过浓烈,让诗人感到有些烦闷。眠不得,更是将这种感受推向了极致,使得诗人无法入睡,只能静静地感受春夜的美丽和微凉。
“月移花影上栏杆”,最后一句以月光和花影为结尾,将整首诗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栏杆上,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花影。这些花影随着月光的移动而不断变化,仿佛在为春天的夜晚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同时,这些花影也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欣喜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夜静谧而微凉的画面,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淡淡忧思。诗人通过对金炉、香烬、漏声、轻风、月色和花影的描绘,将春夜的美丽和微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春色恼人眠不得”这一诗句,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春天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读来倍感清新和舒适。
译文
金属香炉里的香料已经烧完,计时的漏声也在深夜里逐渐消失。春夜的景色如此美丽,撩拨着人心,使我难以入睡。随着月亮的慢慢移动,花的影子也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注释
金炉:金属制的香炉。
香烬:香料烧完后的余烬。
漏声:古代计时工具水漏的滴水声。
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的样子。
春色:春天的景色。
恼:此处意为撩拨、使人心绪不宁。
月移:指月亮慢慢移动。
栏杆:院子或亭台周围的防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