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孜孜矻矻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

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复制

完善

雨霖铃·孜孜矻矻-音频朗读

赏析

雨霖铃·孜孜矻矻的赏析一
这首词通过“孜孜矻矻”开篇,形容人们忙碌而辛勤的样子,而“向无明里、强作窠窟”则揭示了人们在无明(即无知、愚昧)中徒劳地追求和构建生活的虚幻。诗人接着批判了对“浮名浮利”的贪恋,认为这些世俗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带来帮助或满足。 “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中“觉悟”的向往,认为只有通过觉悟,人才能在一瞬间超脱世俗的束缚。而“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则是对于人们因执着于小事而忽视了生命真谛的批评。 下片中,“本源自性天真佛”强调了佛教中“人人皆有佛性”的观点,而“只些些、妄想中埋没”则是说人们的本性被妄想所遮蔽。诗人批评了世人对于虚幻美好的贪恋,以及对于生命本质无知的态度。 “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意味着当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虚无时,已经太晚,无法逃避死亡的宿命。“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则是说,无论人们如何精心策划和经营,都无法避免生命无常的突然袭击。

复制

雨霖铃·孜孜矻矻的赏析二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词,表达了对人生、名利、本性和轮回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描绘了人们在无明(指对事物真相的无知)中,忙忙碌碌、执着追求,试图在混沌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小世界。这里的“窠窟”可以理解为人们为自己构建的舒适区或固定观念。 接下来,“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诗人直接指出,追求名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反而会使人陷入轮回的匆忙和痛苦之中。这里的“轮回”指的是生死轮回,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诗人提出,幸运的是,有一种超越名利和轮回的“明空妙觉”,只要一念之间,就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更高的境界。这里的“明空妙觉”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空性”或“真如”,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和觉悟。 然后,“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诗人进一步指出,人们往往因为执着于一时的名利或欲望,而放弃了更广阔的天地,就像把一片汪洋大海看作是一个小小的泡沫。这里的“浮沤”指的是水面上的泡沫,“瀛渤”则指大海,表达了诗人对人们短视和局限的批评。 下片,“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诗人指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天真无邪的,就像一尊“天真佛”。但是,由于种种妄想和执着,人们往往埋没了自己的本性。这里的“本源自性”指的是人的本来面目或真性,“天真佛”则是对人本性的一种比喻。 “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人们往往被眼前的名利和欲望所迷惑,忘记了自己本性的空性。这里的“眼花阳艳”指的是名利和欲望的虚幻和短暂,“本来无物”则是对“空性”的一种表述。 “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诗人警告说,如果人们一直迷失在名利和欲望中,最终会被死亡(阎罗老子)所征服。即使再聪明、再有计谋,也无法避免这一结局。这里的“机筹”指的是智谋和策略,“唐突”则是指突然和意外的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名利、本性和轮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本性,不要被名利和欲望所迷惑,要追求更高的智慧和境界。

复制

雨霖铃·孜孜矻矻的赏析三
这首词充满了哲理和宗教色彩,特别是佛教的思想。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读: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 这三句描述了人们在无明(佛教中指无明烦恼,即对于佛法真理、生命实相的不明与误解)中辛勤追求,努力建立自己的世界或信仰体系。 “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 这里词人指出,浮名浮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安宁,而执着于这些只会让人在轮回中快速流转,无法解脱。 “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 幸运的是,有明空妙觉(佛教中的一种境界,指心性的明亮和空灵,能洞察一切真理)可以让人在一瞬间超越这些烦恼和执着。 “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因为一时的执着而放弃了更大的真理,把一个小小的泡沫(浮沤)当作了整个大海(瀛渤)的人。 “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 指出每个人的本源都是天真无邪的佛性,但往往被一些小小的妄想所埋没。 “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贪恋世俗的繁华和美丽,不相信一切本来都是空无(无物)的人。 “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描述了那些执迷不悟,一旦陷入迷茫和痛苦,最终将被阎罗(佛教中的死神)所制服。即使有千种计谋,也难以避免这种突然的打击。 整首词充满了佛教的教义,强调了放下执着,追求内心的明空和妙觉的重要性。词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追求真理的渴望。

复制

译文

人们总是忙碌而辛勤,却只是在无知中徒劳地追求虚幻。世俗的名利有什么用,哪里值得我们留恋,生命如此短暂,轮回匆匆。幸运的是,我们有可能通过觉悟,一瞬间超脱尘世的束缚。为什么我们会抛弃了世间的一切,却错误地将虚幻当作真实。 我们的本性就是天真的佛性,却被一点点的妄想所埋没。贪图那些虚幻的美丽,谁会相信,其实一切本来就不存在。当我们终于意识到生命的虚无时,已经被死亡的宿命所屈服。即使我们有千万种计谋和策略,又怎能避免生命无常的突然袭击。

复制

完善

注释

孜孜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无明:佛教术语,指无知、愚昧。 窠窟:指鸟兽的巢穴,这里比喻为虚幻的避风港。 浮名浮利:指世俗的名利。 轮回:佛教术语,指生命的循环往复。 仓猝:匆忙,指生命的短暂。 明空妙觉:指佛教中的觉悟境界。 弹指:比喻时间短暂。 缘底事:因为什么事。 全潮:比喻世间的一切。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比喻虚幻。 瀛渤:古代神话中的海名,这里泛指大海。 本源自性: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 阎罗老子:佛教中的冥王,掌管地狱。 机筹:计谋、策略。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