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音频朗读
赏析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远望江海景色的诗作,同时融入了诗人对远方和未知的向往与遗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首联描绘的是远处的海景,天空尽头,海门横亘在北固山之前,烟雾缭绕中,沙岸的轮廓仿佛与远方的西兴相似。这里,“海门”指的是江海交汇之处,“北固”和“西兴”都是地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来暗示地点的辽阔与遥远。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颔联中,诗人描述了虽然已不见船舫的踪影,但仍旧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远方的楼台在夜色中只能见到点点灯火。这里,诗人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将远方的景色拉近到读者的眼前,同时营造了一种孤寂而深远的氛围。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江海的景色。月光穿过松林,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金子破碎般闪烁;江风吹拂水面,波涛汹涌,如同雪花崩腾。这里的“金破碎”和“雪崩腾”都是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光和江风的动态美。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感到自己仿佛要乘坐木筏(桴)去远方探险,但是当他想到遥远的扶桑(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时,又感到遗憾和无奈。这里,“乘桴计”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向往和冒险精神,“恨未能”则表达了他对现实和距离的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海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向往。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江海之间,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孤独、向往和遗憾。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的赏析二
首句“天末海门横北固”描绘了一幅辽阔的海景,海门横亘在北固山前,展现了一种壮阔的景象。“烟中沙岸似西兴”则形容远处的沙岸在烟雾中朦胧,仿佛是西兴(今浙江绍兴)的景象。
“已无船舫犹闻笛”表现了虽然船只已经远去,但笛声依旧传来,增添了一份孤寂和怀旧的氛围。“远有楼台只见灯”则描绘了远处的楼台在夜色中只可见到灯光,表现了一种遥远的美感。
“山月入松金破碎”通过月光穿过松林,形成斑驳的光影,形容了一种美丽的夜景。“江风吹水雪崩腾”则形容江风强劲,水面波涛汹涌,如同雪崩一般。
“飘然欲作乘桴计”表达了诗人想要乘船远行的愿望,而“一到扶桑恨未能”则透露了诗人对未能到达远方(扶桑,古代对日本的称呼)的遗憾。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海上夜景,并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遗憾。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首联中,“天末”指天边,“海门”通常指入海口或海上重要门户,这里可能指诗人所在之处的海域。诗人站在北固山上,看到海与天相接,海门横亘在前方。而在烟雾中,沙滩的轮廓则仿佛与西兴(可能是某个他熟悉或向往的地方)相似。这里既展现了宏大的自然景象,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色彩。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颔联中,诗人描述了夜晚的静谧与远方的灯火。虽然海面上已不见船舫,但笛声仍隐隐传来,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感。远处的楼台在夜色中只能看到点点灯火,显得朦胧而遥远。这两句诗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深远。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颈联中,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月照入松林、江水在风中奔涌的景象。月光洒在松林上,仿佛金色的碎片散落一地;江风吹拂,江水翻滚,如同雪花崩腾。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昂与豪迈。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尾联中,“乘桴”指乘木筏渡海,“扶桑”是古代神话中的地名,通常指日本或东方的某个遥远之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遗憾。他觉得自己仿佛要乘木筏去追寻那遥远的扶桑之地,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愿以偿。这种向往与遗憾交织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意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夜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了一幅宏大而深邃的画面。诗中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遗憾,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
译文
在天边,海门横亘在北固山前,烟雾中的沙岸仿佛是西兴的景象。虽然船只已经远去,但还能听到笛声,远处的楼台在夜色中只能看到灯光。山中的月光穿过松林,形成斑驳的光影,江上的风吹动水面,波涛汹涌如同雪崩。我忽然想要乘船远行,但遗憾的是,我未能到达远方的扶桑。
注释
天末:天边。
海门:指长江入海口。
北固:指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船舫:船只。
楼台:指高楼台阁。
金破碎:形容月光穿过松林,形成斑驳的光影。
江风:指江上的风。
乘桴:乘船。
扶桑:古代对日本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