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其二-音频朗读
赏析
塞下曲 其二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全诗以饮马渡水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诗人开篇即描绘了边塞的深秋景象,饮马渡水,水面寒风刺骨,如同刀割一般。这样的描写,既点明了时令和地点,也渲染出边塞的荒寒气氛。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诗人继续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色,平沙之上,太阳尚未落下,临洮城已经隐约可见。这里的“黯黯”一词,既描绘了天色将晚的暗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压抑。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诗人转而回忆昔日的战争,长城脚下,将士们意气风发,英勇善战。这里的“咸言”一词,表现了人们对昔日战争的普遍记忆和赞美。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昔日战争的赞美上,而是笔锋一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黄尘弥漫,古今如一,白骨横陈,与蓬蒿混杂在一起。这样的描写,既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呼唤。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和对战争的回忆,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他赞美了将士们的英勇和豪情,但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种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使得这首诗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塞下曲 其二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二》,通过描绘边塞秋日的景象,回忆昔日的长城之战,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
首句“饮马渡秋水”,描述了将士们在秋天的河水中饮马,秋水寒凉,秋风似刀,突出了边塞的艰苦环境。
第二句“水寒风似刀”,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边塞气候,寒风刺骨,令人感受到边塞的严酷。
第三句“平沙日未没”,夕阳尚未落下,沙场上的将士仍在辛勤劳作,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辛勤和坚守。
第四句“黯黯见临洮”,在暮色中远望临洮,黯淡的景象显得边塞的荒凉和孤独。
第五句“昔日长城战”,回忆起昔日在长城的战斗,人们都赞扬战士们的意气风发。
最后两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表达了战争的残酷,黄沙漫天,白骨遍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对生命的破坏。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秋日景象和回忆昔日的长城之战,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
塞下曲 其二的赏析三
王昌龄的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诗中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寒冷和士兵的艰苦。接着,诗人以“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诗的后半部分“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回忆了过去的战争,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战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艰辛。诗人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译文
在寒冷的秋天,士兵们饮马渡过河流,河水冰冷刺骨,寒风像刀子一样。在广阔的沙漠上,太阳还没有落山,昏暗中可以看见远处的临洮城。回想起昔日在长城附近发生的战争,人们都说士兵们的士气非常高昂。从古至今,战场上的黄尘依旧漫天飞扬,而战死士兵的白骨散落在荒草之中。
注释
饮马:给马喝水。
秋水:指秋天的河水。
黯黯:昏暗的样子。
临洮:古代地名,今甘肃省一带。
长城战:指在长城附近发生的战争。
意气高:指士气高昂。
黄尘:指战场上的尘土。
白骨:指战死士兵的遗骨。
蓬蒿:一种野草,这里指荒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