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音频朗读
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所作,抒发了她伤时忆旧之情。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写的是情色。上句写柳色,下句写笛声。元宵佳节,正是春光融融,柳枝着上新绿的时节,可此词却用一“烟”字状柳色,着一“浓”字状烟雾,渲染出环境之朦胧暗淡,衬托出心境之沉重凄凉。下句的“吹梅笛怨”是以笛声渲染梅花的落寞哀怨情状,描绘出“落梅”这一暮春特有景致。词人这里写的虽是梅的哀怨,而实际上是在暗喻自己的飘零沦落,表达自己心中的哀怨之情。这两句反映出她忧郁的心境,为下文“春意知几许”作了铺垫。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启下,笔法精妙。这里写的“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写实际情况;所云“次第岂无风雨”,则是悬想语,是忧国忧民之心的自然流露。接下来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辞谢朋友们的盛情邀请,也反衬出词人凄凉的身世和沉郁的心境。
下片写词人当日的心境,抒发了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换头一句,从追忆往昔写起,引起伤感。“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在北宋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汴京可谓是万民同乐,热闹非常,词人闲居闺中,也有足够的时间去赏灯游玩,当年她也曾尽兴游赏过元宵之夜的盛况。这一句用回忆的口吻,再现了往昔元宵之夜游乐的情景,是虚写。“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词人头上戴的是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身穿金色的绢衣,身上佩戴着各种装饰品,打扮得漂漂亮亮。这几句写的是当年自己与观灯的女子为赶时髦而争相打扮的情状,既写出当年观灯时的热闹欢快场面,又写出词人生活的闲适、心情的愉悦,与下文的凄凉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词人用“憔悴”二字,概括地写出自己生活的境遇和内心世界,不仅身体衰弱不堪,而且心情也凄冷愁闷至极。“风鬟霜鬓”四字,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自己因忧愁而白发苍苍的容颜,与从前饰有金翠的元宵盛妆形成鲜明对比。“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了在元宵夜晚,词人与姊妹们虽秉烛夜游,可是词人却因愁而“如梦寐”,情景凄清至极。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作一转,写词人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终于无力再游赏下去,不如躲在帘儿底下,听听别人的欢声笑语。这又与上片的“次第岂无风雨”相呼应,结构上严谨而完整。这句收得朴素自然,全词也在这淡淡的艺术境界中收束。
这首词在艺术上表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意境独特。词作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词人从昔日的汴京元宵到如今的临安元宵的不同感受和心情,真切地反映出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凄清的身世之感。
二是语言自然。全词语言平易晓畅,简洁明快,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三是结构严谨。词作从回忆往昔的欢乐写起,逐渐过渡到现实的凄凉,最后以淡淡的艺术境界收束,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深沉的故国之思,又有个人身世之感的抒发,情感真挚动人,令人读来感慨万千。
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赏析二
上阕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开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壮丽景象,落日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子,暮云像美玉般合拢,营造出一种辉煌而又稍纵即逝的氛围。“人在何处”表达了词人在美好景色面前的感慨,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通过对柳树、梅花和春意的描写,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内心的哀愁。“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则通过对元宵节气氛的描绘,暗示了生活中不可预测的变故。
下阕“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表现了词人对于节日中邀请她出去游玩的朋友的婉拒,她更愿意独自回忆往昔。“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回忆了往昔在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时光,闺中女子有许多闲暇时光,尤其记得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通过对节日盛装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繁华与欢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则表达了词人如今憔悴的心境,不愿夜间外出。“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以宁愿在帘下听别人笑语作结,传达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往昔的怀念。
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通过对比的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情绪。
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写出了节令时序。柳色烟一般的浓,梅子的香气被横笛吹出,声声幽怨。接下来的“春意知几许”一句,表面是说春意不知有多少,实际是惜春怨春的委婉说法。怨春,是因为春已逝去了许多,而人仍飘泊在外,且有家难归,春事阑珊。这三句,写的是节令和时景,却饱含着飘零天涯的伤感。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启下,是说:适逢佳节良辰,天气虽好,却担心转眼就要刮风下雨。意思仍是自伤飘泊,自叹命薄。从“融和天气”的“岂无”一转,引出下文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虽然身处佳节,但境遇却是如此凄凉寂寞,只有辞谢友人的盛情邀请。
下片着重用对比的手法抒写今昔盛衰之感。南宋时临安亦如北宋之汴京,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一带,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的赏灯夜游。“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姑娘们戴上用翠羽装饰的帽子,和用金丝撚成的雪柳,穿着色彩艳丽的衣饰,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去尽情游玩。这三句集中写妇女们元宵之夜的盛妆。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以素绢和金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原注)。簇带,即插戴。济楚,整齐、漂亮。“簇带争济楚”,写得极有神采。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词笔至此突作转折,在尽情抒写当年之欢乐后,一下子跌入伤感的深渊,用今日的可怜之状对比昔日之欢乐。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夫离子散的苦难岁月之后,生活境况大变,心境也极为凄楚悲凉了。“风鬟霜鬓”四字,是这段生活的生动写照。因忧愁而头发变白,因憔悴而头顶风吹散乱。“怕见夜间出去”,点明了词作的元宵节。从前的欢娱,只因今日生活境遇的不同而不能再有。因此,虽然依旧还是元宵佳节,可是词中已经没有了丝毫的喜悦,有的是满怀的愁绪。“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时的欢乐。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回忆往昔的欢愉。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比以外,还大量运用了反衬手法。上片以乐景写哀情,下片以哀景写哀情,以元宵佳节的灯火辉煌,反衬自己的凄凉寂寞,以他人的笑语盈盈,反衬自己的孤苦无依。这样,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悲苦的心情融汇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译文
落日的余晖如同熔化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美玉般合拢,我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不知身在何处。柳树像被烟雾染过一样朦胧,笛声吹奏《梅花落》带有哀怨之情,春天的气息能感受多少呢?元宵佳节,天气温暖而和谐,但谁能保证接下来不会有风雨呢?有人邀请我乘坐香车宝马出去游玩,我谢绝了那些酒朋诗侣。
记得在中州的繁华时光,闺中女子有许多闲暇时光,尤其重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那时我们戴着装饰着翡翠的帽子,用金色的丝线捻成如雪的柳条装饰,争相比美。如今的我已憔悴,头发散乱,鬓发斑白,害怕夜间出去。我更愿意在帘子底下,静静地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
落日熔金:形容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
暮云合璧:傍晚的云彩像美玉一样合拢。
染柳烟浓:柳树像被烟雾染过一样,显得朦胧。
吹梅笛怨:笛声吹奏《梅花落》,带有哀怨之情。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
香车宝马:装饰华丽的车和骏马。
中州:指中原地区,这里特指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
闺门:内室的门,这里指女子居住的地方。
铺翠冠儿:用翡翠装饰的帽子。
撚金雪柳:用金色的丝线捻成的如雪的柳条,用以装饰。
簇带:簇拥着,带着。
济楚:整齐漂亮的样子。
风鬟霜鬓:形容头发散乱,鬓发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