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浔阳江-音频朗读
赏析
四块玉·浔阳江的赏析一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送别的场景,充满了离别的不舍与哀愁。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解读:
“送客时,秋江冷”,开篇即设定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在秋天的江边。秋天常常与萧瑟、凄凉相关联,而“冷”字则进一步强调了秋江的寒凉,为整个场景定下了哀愁的基调。
“商女琵琶断肠声”,这句中,“商女”指的是古代从事音乐歌舞的艺妓,“琵琶”是她们常用的乐器。而“断肠声”则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凄美动人,令人心碎。这里,琵琶声不仅为送别场景增添了音乐的元素,更深化了离别的哀愁情感。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这里的“司马”指的是古代的一位文人,他因被贬谪而倍感忧愁。这句词以司马自比,表达了送客者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他听着琵琶声,心中涌起无尽的愁绪,仿佛与司马的遭遇产生了共鸣。
“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最后三句描述了送客者在离别后的孤寂与落寞。月亮依旧明亮,但酒意已消,送客者从醉意中醒来,发现自己依然孤身一人,心中充满了对客人的思念与不舍。这里的“月又明”与“酒又酲”形成了对比,既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又表达了送客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整段文字以送客为背景,通过描绘秋江、琵琶声、司马的忧愁以及送客者的孤独,生动地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与哀愁。这不仅是对离别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四块玉·浔阳江的赏析二
在这首诗中,以“送客时,秋江冷”开篇,描绘了送别客人时的秋天江景,秋天常被用来象征离别,而“冷”字则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不舍。“商女琵琶断肠声”通过商女(歌女)的琵琶声,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情绪,琵琶声如同断肠,令人心碎。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中的“司马”通常指负责音乐的官员,这里可能指懂得音乐的人,或词人自指,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音的深切感受。“月又明,酒又酲”描绘了明月当空和醉酒的状态,酒酲即醉酒,这里可能暗示了词人试图借酒浇愁。“客乍醒”表明客人突然醒来,可能是从醉酒中醒来,也可能是从梦中惊醒,增添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
四块玉·浔阳江的赏析三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画面,充满了凄美的情感。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解读:
“送客时,秋江冷。”开篇两句就营造了一个凄凉的氛围。时值秋季,江面波光粼粼,但江水却带着寒意。这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更是对送别时内心情感的烘托。
“商女琵琶断肠声。”接下来,一句“商女琵琶断肠声”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商女弹奏的琵琶声充满了哀怨和悲伤,仿佛是在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和无奈。这种音乐与环境的交融,更增加了离别的凄凉感。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此句引用了一个典故,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因一曲《凤求凰》而赢得卓文君的芳心,两人最终结为夫妇。但在这里,“司马和愁听”则暗示了听琵琶声的人(可能是送别的主人公)也在经历着离别的愁苦。这种引用典故的手法,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增加了其文化内涵。
“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最后三句,进一步描绘了送别后的情景。月亮依然明亮,但酒意已经消散,客人(可能是被送别的对象)也突然醒来。这种醒来的感觉,既是对离别现实的清醒认识,也是对之前情感的一种解脱。但无论如何,离别的痛苦和思念都会留在心中。
整段文字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音乐、典故和醒来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和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离别情感的深刻体验和认识。这种情感不仅是对个体的描绘,也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一种体现。
译文
在送别客人的时刻,秋天的江水显得格外冷清。歌女弹奏的琵琶声,是那样令人断肠。可曾知道,有人带着忧愁在倾听。月亮又是如此明亮,酒意让人沉醉,客人突然从沉醉中醒来。
注释
秋江:秋天的江水。
商女:歌女。
琵琶:一种弦乐器。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古代官名,负责音乐等事务,这里可能指懂得音乐的人。
和愁:带着忧愁。
酒又酲:醉酒。
客乍醒:客人突然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