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复制

完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音频朗读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时所作,他巧妙地借雨抒怀,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胸怀。 上片,词人描述了雨中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词人劝告我们不要过于在意雨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而是应该保持从容,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前行。这既是他对同行者因雨而狼狈的劝慰,也是他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心态写照。他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比骑马还要轻松自在。他反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反问,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宣言。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他都能泰然处之,因为这就是他的人生,他愿意欣然接受。 下片,词人进一步描绘了雨后的情景,并从中得出了人生的感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词人被春风吹醒,感到有些微冷,但看到山头斜阳却来相迎,顿时心生暖意。这种自然的转变,词人巧妙地用以象征人生的起伏与变迁。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回头看看刚才遇雨的地方,怀着超脱的心情,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这是词人的人生哲理的集中体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和豁达,也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壮志,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超脱,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复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赏析二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后的情景,以及他面对逆境时的豁达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段序言说明了作词的背景,苏轼在三月初七日行经沙湖时遇到雨天,携带的雨具丢失,同行的人都显得狼狈不堪,唯独苏轼自己并不觉得有何不便。雨停后,他以此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去听那穿过林子打击树叶的雨声,不妨边吟唱边慢步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轻松得胜过骑马,谁会害怕?身披一件斗篷,在烟雨中任凭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料峭,吹醒了醉酒的我,感到有些微冷,但山头的斜阳却像是在迎接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看那曾经萧瑟的地方,回去吧,不管是风雨还是晴天,都不再重要。 这首词通过对遇雨经历的描写,展现了苏轼面对逆境时的豁达心态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悟。他不在意物质的缺失,不畏艰难,以超然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风雨变化,体现了一种超脱的人生哲学。

复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赏析三
这首词作于苏轼在沙湖道中遇到雨后,通过描绘雨中的情景,表达了词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超然物外的人生观。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以“莫听”起句,表达了词人对外界风雨的不屑一顾,即使在雨中,也选择从容吟咏,悠然行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竹杖芒鞋”和“一蓑烟雨”,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简朴的生活态度和不畏艰难的勇敢精神。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了雨后春风吹拂,带来一丝凉意,而山头的斜阳又给人以温暖,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词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感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通过回首来路,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已成为过去,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深刻认识和超脱态度。

复制

译文

在三月七日,我走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雨具已经先离开了,同行的人都非常狼狈,只有我不觉得。过了一会儿天就放晴了,因此我作了这首词。 不要在意那些穿过树林、打击着树叶的声音,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闲地慢慢走。拿着竹杖,穿着草鞋,脚步轻便胜过骑马,还会怕些什么呢?我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就这么走过了一生。 春风有点寒冷,料峭地吹醒了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迎面而来。我回头望向刚才那片萧瑟的地方,现在我要回去了,那里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复制

完善

注释

沙湖:地名,位于今湖北省。 雨具:遮雨的工具,如雨伞、雨衣等。 狼狈:形容处境困难或窘迫。 吟啸:吟咏歌唱。 徐行:缓慢行走。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指披着蓑衣在烟雨中。 料峭:形容风寒冷而尖利。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