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音频朗读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一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段文字。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解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这里,苏轼描绘了他夜晚的闲适生活,月光突然照进屋内,引发了他的兴致,使他从睡眠中醒来,决定出门欣赏月色。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苏轼感到寂寞,想找个人一同欣赏月色,于是想到了他的朋友张怀民,并去承天寺找他。两人都未入睡,于是他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共享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苏轼描绘了庭院中月光的美丽景象,积水般透明的月光,以及交错的水藻和荇菜,实际上都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他用细腻的笔触,将月夜的静谧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最后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他观察到月光和竹柏都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真正能欣赏到这些美景的人却并不多。他以此表达自己与张怀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享受,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淡泊。
整篇文章,苏轼以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月夜漫步的情景,并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体现出他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二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因月色入户而兴起,前往承天寺寻友张怀民一同赏月的情景。文章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和两位文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文章开头,苏轼描述了自己夜晚欲睡时,因月色入户而产生的兴致,这种即兴的行为体现了文人的随性和对美的追求。接着,他描述了与张怀民在承天寺中庭漫步的情景,用“庭下如积水空明”等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月光下庭院的美景,以及竹柏影子的交错,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苏轼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束全文,表达了对能够共享这份宁静美好时光的知己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中闲适时刻的向往。
记承天寺夜游的赏析三
这段文字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是苏轼在被贬谪后,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所作的一篇短文。文章描述了他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被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行,并前往承天寺寻找友人张怀民,一同欣赏月色、漫步庭院的情景。
首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段描述了作者正准备就寝时,被入户的月色所吸引,于是高兴地起床出门。这表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热爱。
接着,“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觉得月色如此美好,却没有人与他共赏,于是想到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幸运的是,张怀民也尚未入睡,两人便一起在庭院中漫步。这显示了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共享生活乐趣的默契。
然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文字是描写月色的名句,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般清澈明亮,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种以实写虚、以影写月的手法,使得月色的描绘既生动又富有诗意。
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发出这样的感慨: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这既是对月色、竹柏的普遍存在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和张怀民这种能欣赏自然之美、享受闲适生活的状态的自我欣赏。同时,这句话也透露出苏轼在被贬谪后,尽管生活困苦,但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体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夜漫步的优美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了衣服准备睡觉,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里,我感到非常高兴,于是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寺庙的庭院中散步。庭院中月光如水,明亮而清澈,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呢?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元丰六年:指公元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
承天寺: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的一座寺庙。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当时也是一位被贬的官员。
藻、荇:都是水生植物,这里用来比喻月光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