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董传留别-音频朗读
赏析
和董传留别的赏析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状态。诗人在诗中展现了一种不拘一格、自在随性的生活态度,同时又不乏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人以“粗缯大布”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朴素而自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则体现了诗人内在的气质和修养,即使生活简朴,但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使得气质自然流露出一种优雅与华彩。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诗人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他不愿意像老儒一样满足于平淡无奇的生活,而是选择像举子一样,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即使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诗人以幽默自嘲的口吻,描述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无奈。他囊中羞涩,无法像他人一样骑着骏马去寻春,只能在街边看着别人的择婿车,眼花缭乱。这种自嘲,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诗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后,终于获得了成功和认可。他得意地夸赞自己的成就,甚至可以向世俗炫耀。新得到的诏书墨迹未干,如乌鸦般黑亮,象征着他的成功和荣誉。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与自豪,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内心世界。无论是他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还是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都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和董传留别的赏析二
诗的开头四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描绘了诗人简朴的生活和对知识的热爱。诗人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充满学问,气质自然高雅。他不愿与老儒们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而是选择跟随举子们追求功名。
接下来的“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因贫穷而无法享受春天的游玩,以及对权贵们择婿场面的不满。这里的“寻春马”和“择婿车”都是指当时贵族们的活动。
诗的后半部分“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则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困顿中,仍然保持着对文学成就的自豪,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这里的“诏黄”指皇帝的诏书,而“字如鸦”形容诏书上的字迹。
和董传留别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和董传留别》。苏轼在这首诗中,以亲切幽默的笔调,对友人董传进行了描述和赞美,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气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人以“粗缯大布”来形容董传简朴的生活,但“腹有诗书”则强调了他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底蕴。这样的描绘,凸显了董传虽生活简朴,但气质非凡,这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知识和智慧。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通过描绘董传不愿与老儒一同过着平淡的生活,而是选择跟随举子一同赴试,表达了他的进取心和不甘平庸的精神。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诗人以幽默的笔触,描绘出董传囊中羞涩,无法像他人一样骑马寻春,但眼睛却忙不迭地观看他人择婿的热闹场面。这里既表现出董传的清贫,又透露出他的乐观和豁达。
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诗人想象着董传科举高中,得意洋洋地夸耀于世俗之前的情景,新的诏书上的墨迹还未干透。这是对董传未来的一种美好祝愿,也是对他才华的肯定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既赞美了董传的才华和气质,又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意和美好祝愿。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深情,是一首富有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优秀诗篇。
译文
我身穿粗糙的丝绸和大布,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我胸中有诗书,气质自然高雅。
我不愿与老儒们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而是选择跟随举子们追求功名。
我因为贫穷无法享受春天的游玩,只能眼睁睁看着权贵们择婿的场面。
即使在困顿中,我仍然可以夸耀自己的文学成就,对世俗的功名利禄保持淡泊。
注释
缯:丝绸。
瓠叶:指清贫的生活。
举子:指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
槐花:槐树的花,这里指科举考试。
囊空:指贫穷。
寻春马:指春天游玩的活动。
择婿车:指权贵们择婿的场面。
诏黄:皇帝的诏书。
字如鸦:形容诏书上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