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音频朗读
赏析
於潜僧绿筠轩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通过赞美竹子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两句,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重视。在诗人看来,肉可以不吃,但竹子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选择,既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也展现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没有肉吃,人可能会瘦一些,但这只是身体上的影响;而没有竹子,人就会变得庸俗,这是精神上的损失。诗人用“瘦”和“俗”两个词,形象地对比了物质和精神的不同影响。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即使身体瘦弱,还可以通过饮食来恢复;但一旦精神变得庸俗,那就无法医治了。这里,诗人用“尚可肥”和“不可医”两个词,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精神的不同性质。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两句,诗人写到了旁人对他的不理解。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可能会嘲笑他的言论,认为他过于清高或者痴傻。但诗人并不在乎旁人的看法,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最后两句,诗人用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一边欣赏竹子(此君),一边又大吃大嚼,那世间怎么可能有扬州鹤这样既美又好的事呢?这里,诗人借用了“扬州鹤”的典故,既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也讽刺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修养的人。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庸俗生活的反感。同时,他也借此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精神生活的修养和提升。
於潜僧绿筠轩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对比肉与竹,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首两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直接点明了诗人宁可不吃肉,也不愿意生活中没有竹子。接着诗人用“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进一步阐释了肉与竹对人的影响,肉的缺乏只会导致身体上的瘦弱,而竹子的缺乏则会导致精神上的俗气。诗的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态度的自信,即使别人嘲笑,他也坚持自己的观点。
於潜僧绿筠轩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苏轼以竹子的高洁品质来比喻人的品格,表达了自己对于高尚品格的追求,同时也批判了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修养的世俗之人。
首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他宁愿生活中没有肉食,也不能让居所缺少竹子。这里的“竹”并非仅仅指一种植物,而是诗人心中高尚品格的象征。他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颔联“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没有肉吃会让人变得瘦弱,但没有竹子的陪伴则会使人变得庸俗。这里,“瘦”与“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瘦”来形容肉体的贫乏,而用“俗”来形容精神的贫瘠。
颈联“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人的肉体即使瘦弱,还可以通过饮食来恢复健康,变得丰盈;但一旦精神变得庸俗,那就无法医治了。这里,诗人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旦失去了高尚品格,就难以再恢复。
尾联“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诗人预见到自己的言论可能会遭到旁人的嘲笑,认为他过于清高或者愚蠢。但诗人并不在意这些嘲笑,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同时,他通过“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这一反问句,对那些既想追求物质享受又想保持高尚品格的人进行了讽刺。他认为,这样的人在世间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需求。
整首诗以竹为喻,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于世俗之人的批判。同时,诗人也展现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独立的人格魅力。
译文
我宁愿不吃肉,也不愿意生活中没有竹子。
没有肉只会让人变瘦,但没有竹子会让人变得俗气。
人瘦了还可以再长胖,但一旦俗气了就无药可医。
别人可能会嘲笑我这种说法,觉得这既高傲又愚蠢。
但如果在竹子面前还大吃特吃,那世间哪有像扬州鹤那样的超脱之人呢?
注释
於潜: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这里指的是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僧:指僧人,佛教出家人。
绿筠轩:轩,指一种建筑,这里可能是指僧人的居所或者一个雅致的亭子。
竹:竹子,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坚韧。
肉:这里指的是肉类食物。
俗:庸俗,指缺乏高雅情操。
士:古代对读书人的尊称,这里泛指文人。
医:医治。
旁人:其他人,旁观者。
此言:指诗中所表达的观点。
似高还似痴:意指别人可能觉得这种观点既高尚又有些傻气。
大嚼:大口吃东西,形容吃得很香。
扬州鹤:扬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鹤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长寿和高雅。这里用扬州鹤来比喻那些看似高洁却难以企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