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平山堂
宋代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复制

完善

西江月·平山堂-音频朗读

赏析

西江月·平山堂的赏析一
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题为《西江月·平山堂》。词中,苏轼以平山堂为背景,通过回忆与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时间和友情的独特理解。 首句“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苏轼以平山堂为起点,回顾了自己半生的经历。三次经过平山堂,仿佛就在弹指一挥间,半生已经过去。这里的“弹指声中”既是对时间流逝的形象描绘,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接着,“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苏轼提到已经十年没有见到老友仙翁,而平山堂壁上的题字依然龙飞凤舞,生动有力。这里的“龙蛇飞动”既是对壁上题字的赞美,也寄寓了对老友才华的怀念和敬仰。 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苏轼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他想要祭奠这位擅长文章的太守,却又忍不住唱起他们曾经一起吟咏的杨柳春风之词。这里的“杨柳春风”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友情的深深怀念。 最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以深邃的哲理结束全词。他告诫人们不要总说万事皆空,因为在事情还未发生、未转头之前,都只是一场梦。这里的“未转头时皆梦”既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是对人们应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的劝诫。 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寄寓了苏轼对友情、时间和人生的独特理解。他以平山堂为背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复制

西江月·平山堂的赏析二
这首诗通过“三过平山堂下”引出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半生弹指声中”形容时间过得飞快,仿佛就在弹指一挥间。接下来的“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描绘了诗人对过去师友的怀念,以及岁月在墙上留下的痕迹。诗的后半部分转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则是对人生如梦的哲学思考,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复制

西江月·平山堂的赏析三
这首《西江月·平山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词中,苏轼以平山堂为背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深沉感慨。 首句“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苏轼以平山堂为引子,引出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三次经过平山堂,而半生已在弹指声中过去,这里用“弹指”形容时间的短暂和迅速,表达了他对光阴似箭的深深感慨。 接着,“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苏轼以“老仙翁”代指平山堂的主人,自己已十年未见其人,但平山堂壁上仍留着他龙飞凤舞的字迹,仿佛他仍在眼前。这里的“龙蛇飞动”既形容字迹的矫健有力,也暗含了对老仙翁的深深怀念。 下片,“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苏轼以“文章太守”进一步指代平山堂的主人,他本想以诗文来悼念他,但面对平山堂的美景,又不禁唱起了杨柳春风的歌。这里的“杨柳春风”既是对平山堂美景的描绘,也是苏轼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以深沉的哲理,告诫人们不要总说万事转头成空,其实未转头时,一切都是梦。这里的“转头空”和“皆梦”都是对人生如梦、万事皆空的深沉思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豁达态度。 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苏轼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深沉感慨,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豁达态度。他以平山堂为背景,巧妙地借景抒情,以物喻人,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复制

译文

我三次经过平山堂下,半生的时间就这样在弹指一挥间过去了。十年没有见到那位老仙翁了,只有墙上的龙蛇图案依旧生动。 我想要追忆那位有文采的地方官,仍旧歌唱着春天里杨柳依依的美景。不要说世间万事转瞬即逝,如同一场空,因为在你还没有转过头时,一切都如同梦境一般。

复制

完善

注释

平山堂:指苏轼曾经游历的地方。 弹指:形容时间极短。 老仙翁:指过去的师友或高人。 文章太守:指有文采的地方官。 杨柳春风: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