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音频朗读
赏析
归园田居·其四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四》,通过描绘诗人重返田园,目睹昔日人烟繁盛之处如今已是一片荒凉,从而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对时光变迁的深刻感慨。
首联“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表达了诗人久别田园之后的回归与喜悦。他再次踏入山林田野,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然之趣。接下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描绘了诗人带领子侄们穿过荆棘丛生的荒野,去寻找那些被遗忘的遗迹。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中,诗人徘徊在丘垄之间,依稀辨认出这是昔日人们的居所。而“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则进一步描绘出这里的荒凉景象:井灶依旧在,但已无人使用;桑竹虽存,但已残败不堪。
接下来,诗人通过“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向采薪者询问这里的人们都去了哪里。而采薪者的回答“死没无复余”则让诗人意识到,这里的人们已经离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是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一代人的时间,足以让朝市变迁,这句话真的一点也不假。最后,“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幻化,最终都将归于空无。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他意识到,无论曾经多么繁华,最终都将归于沉寂。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佳作。
归园田居·其四的赏析二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山泽、林野的描绘,展现了自己远离尘嚣、归隐自然的生活状态。诗中的“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表明诗人已经习惯了与自然为伴的生活,享受其中的自由与乐趣。
接着,诗人描述了与子侄一同漫步于荒墟之中的情景,以及对过去人居的遗迹的观察。“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通过对废墟中残留的井灶和桑竹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人去楼空的荒凉感。
诗人通过与采薪者的对话,进一步强化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采薪者告知,曾经的居民已经全部逝去,这使得诗人感叹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诗的最后,“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以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终极命运的深刻认识。
归园田居·其四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一首《归园田居·其四》,通过描述诗人重返旧居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起首两句,诗人先回忆了自己久别山泽而游的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带着子侄们,披荆斩棘,穿行在荒芜的废墟之间,去寻找曾经的家园。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丘垄间徘徊,怀念着昔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两句,诗人描绘了荒废的家园中留下的井灶遗迹和残败的桑竹,进一步凸显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四句,诗人通过与采薪者的对话,了解到昔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已经离世,无一幸免,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两句,诗人感叹一代人的变迁,就像朝市的变化一样迅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两句,诗人以一句总结性的陈述,表达了对人生虚幻无常的看法,认为人生就像一场幻化,最终都将归于空无。
整首诗通过对旧居的描绘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深深忧虑和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虚幻无常的深刻认识。
译文
长久以来,我远离了山泽,习惯了在广阔的林野中游玩。我带着子侄们,拨开丛生的草木,走进荒废的村落。我们在小山丘之间徘徊,那景象让人凄迷,仿佛还能看到过去人们的居所。井边的灶台还留有遗迹,桑树和竹子只剩下残破的树干。
我向一位砍柴的人询问,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去了哪里?砍柴的人告诉我,他们都已死去,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替,这句话真是不假。人生就像幻化一样变化无常,最终都将归于虚无。
注释
浪莽:形容广阔无边。
林野娱:在林野中游玩,自得其乐。
榛:丛生的草木。
荒墟:荒废的村落。
丘垄:小山丘。
依依:形容景象凄迷。
杇株:残存的树干。
采薪者:砍柴的人。
死没:死亡。
一世:一代人。
朝市:指人世间。
幻化:变化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