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音频朗读
赏析
责子的赏析一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责子》,通过对自己儿子们的责备和调侃,表达了诗人晚年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慨。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两句首先描绘了诗人自己的衰老形象,白发苍苍,肌肤松弛,流露出岁月不饶人的无奈和感慨。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开始责备自己的儿子们:“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意思是说,虽然我有五个儿子,但他们都不擅长文墨,不喜欢读书写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儿子们未能继承自己文化修养的遗憾。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对每一个儿子都进行了具体的责备和调侃:“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已经十六岁了,但懒惰无比,无人能及;“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已经到了立志求学的年龄,但却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和端都已经十三岁了,却连六和七都不认识;“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快九岁了,只知道找梨子和栗子吃。
这些责备和调侃,看似严厉,实则透露出诗人对儿子们的关爱和期望。他希望他们能够勤奋学习,继承自己的文化修养,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和无奈。
最后两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诗人以一句豁达的话作为结尾,意思是说,如果天意就是这样,那就算了,我还是继续享受我的美酒吧。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虽然对儿子们的学习有所期望,但也不会强求,而是选择接受现实,享受自己的生活。
整首诗以责备和调侃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儿子们的期望和关爱,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晚年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慨。
责子的赏析二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以自己年老的样貌开篇,“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描绘了岁月流逝带来的身体变化。诗人接着以风趣的笔法,逐一描述了自己的五个儿子,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兴趣,但似乎都没有继承父亲的文学才华。
诗中的“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表达了诗人对子女不爱文学的无奈。接着,诗人分别提到了阿舒、阿宣、雍端和通子,他们或懒惰、或不爱文术、或不识数、或只知贪玩。这些生动的描写,既反映了诗人对子女的深深爱意,也透露出一种对子女未来命运的淡定和接受。
诗的最后,“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即使面对不如意的生活境遇,也要顺应自然,享受当下,体现了诗人的超然态度。
责子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责子》,表达了他对自己儿子们学习不精进的责备,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豁达和自嘲的态度。
首句“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直接描绘了诗人自己年老的形象,白发苍苍,肌肤松弛,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诗人以此开篇,自然引出对儿子们成长的关注和期望。
接下来,诗人逐一描述了自己五个儿子的情况。阿舒已经十六岁,但懒惰无比,无人能及;阿宣虽然到了志学的年龄(十五岁),但不爱学习文学;雍和端两个孩子十三岁,却连简单的算术都不会;最小的通子快九岁了,只知道找梨和栗子吃。这些描述看似责备,实则也透露出诗人对儿子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喜爱。
最后两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是诗人的自嘲和豁达。他意识到儿子的成长和教育并非完全取决于自己,更多的是天意和命运。因此,他选择了一种超脱和豁达的态度,不再过分强求,而是举杯畅饮,享受当下的生活。
这首诗虽然表达了诗人对儿子们学习不精进的责备,但更多的是透露出一种父爱和家庭生活的温馨。诗人通过自嘲和豁达的态度,将责备转化为了一种亲情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在责备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父爱。
译文
白发已经覆盖了我的两鬓,肌肤也不再饱满。虽然我有五个儿子,但没有一个喜欢文学。阿舒已经十六岁了,他的懒惰无人能比。阿宣按照自己的意志学习,却不喜欢文学。雍端年仅十三岁,连六和七都不认识。通子快九岁了,却只知道寻找梨子和栗子。如果天命就是这样,那我就姑且享受杯中的酒吧。
注释
被:覆盖。
两鬓:两侧的鬓发。
五男儿:五个儿子。
纸笔:指文学或书写。
阿舒:诗人的长子。
懒惰故无匹:非常懒惰,无人能比。
阿宣:诗人的次子。
行志学:指按照自己的意志学习。
雍端:诗人的第三个儿子。
六与七:指基本的数字,意指连基本的数字都不认识。
通子:诗人的小儿子。
垂九龄:将近九岁。
天运:天命,命运。
苟:如果。
杯中物: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