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唐代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复制

完善

送别-音频朗读

赏析

送别的赏析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场景,诗人在山中与友人依依惜别,随着日暮时分的到来,一切都将归于宁静。诗中的“山中相送罢”表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动作已经结束,而“日暮掩柴扉”则是诗人在告别之后的动作,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也象征着一段关系的暂时中断。 “春草明年绿”转换了视角,从当前的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期待。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生和希望,而“王孙归不归?”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探询和不确定,表达了对友人能否再次归来的关切和期盼。这里的“王孙”代指友人,用古代贵族的称谓增加了诗句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优美,通过自然景象和季节变化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这首诗体现了王维作为“诗佛”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和谐与内心平和的美学理念。

复制

送别的赏析二
首句“山中相送罢”,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山林中送别友人的情景。这里的“山中”不仅指明了送别的地点,也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与离别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次句“日暮掩柴扉”,送别之后,诗人独自一人,天色已晚,他关上了自己简陋的柴门。这个动作象征着诗人与外界的隔绝,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诗人展望未来,想到明年春天,草木将再次变得绿意盎然。这里的“春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诗人却用了一个疑问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相聚的不确定性。 末句“王孙归不归?”是诗中的高潮,诗人以“王孙”代指友人,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期盼。这句话既是问友人,也是问自己,甚至是在问命运。它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后场景的描绘,以及对未来春色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诗中的疑问句“王孙归不归?”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不安。 《山中送别》以其含蓄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王维诗歌的高妙之处。诗中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悲伤,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挂念,让人深刻感受到离别的哀愁和对友情的深切怀念。

复制

送别的赏析三
王维的《送别》是一首情深意长的送别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此诗以山中送别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季节变化,巧妙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首句“山中相送罢”,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山中与友人分别,这一场景既显得清幽静谧,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送别之后,诗人独自一人,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 次句“日暮掩柴扉”,进一步描绘了送别后的情景。日暮时分,诗人回到家中,轻轻掩上柴门。这里的“日暮”不仅交代了时间,还增添了一种落寞与凄凉的气氛。而“掩柴扉”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渴望与友人再次相聚,但现实却只能让他独自面对这空旷的山林。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诗人将思绪转向未来,想象着明年的春天,山中的春草将会再次变绿。这里的“春草明年绿”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希望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 尾句“王孙归不归?”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以“王孙”指代友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归来的殷切期盼。这一问,既是对友人的深情呼唤,也是对友情的珍视与留恋。诗人通过这一问,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离别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诗人通过对山中送别情景的描绘和春草明年再绿的想象,将离别的忧伤与对友人的思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全诗既具有深沉的情感内涵,又具有优美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诗人还借用了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全诗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总的来说,王维的《送别》是一首情深意长的佳作。它以其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复制

译文

在山中我们已经送别完毕,随着日落我将关闭我的柴门。 明年春天,草儿将再次变得绿油油的,但不知我的朋友你是否会归来?

复制

完善

注释

相送罢:送别已经结束。 日暮:天色已晚,日落时分。 掩柴扉:关闭用柴木做的门,表示一天的结束和归家。 春草:春天的草,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谓,这里指诗人的友人。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