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音频朗读
赏析
渭川田家的赏析一
王维的《渭川田家》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王维以渭川田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农村晚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联“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农村的宁静景象。斜阳映照着村落,深巷中牛羊归来,形成了和谐、宁静的氛围。
颔联“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进一步刻画了农村老人对牧童的关心。老人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牧童归来,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颈联“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描绘了田间的景象。野鸡在麦苗间鸣叫,春蚕在桑叶上休眠,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尾联“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描述了农民们劳动归来的情景。农民们扛着锄头归来,相见时亲切地交谈,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亲切与和谐。
尾联“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羡慕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安逸,同时又感到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吟起了《式微》的诗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渭川田家的赏析二
王维的《渭川田家》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美好图景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渭川田家暮归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向往之情。
首联“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诗人以斜阳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田园暮归图。夕阳的余晖洒在村落上,牛羊从田间小径归来,整个画面充满了和谐与安宁。这里的“斜阳”与“穷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田园的宁静,又凸显了村落的古朴。
颔联“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细节。一位野老拄着拐杖,站在自家门前,等待着牧童的归来。这里的“念”字表达了野老对牧童的深深思念,而“倚杖候荆扉”则生动地展现了野老期待归家的神态。这一联通过细节描写,将田园生活的温馨与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诗人以雉雊之声和麦苗之秀为线索,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勃勃生机。雉雊声声,麦苗茁壮,蚕儿眠于稀疏的桑叶之上,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尾联“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诗人以田夫归来为收束,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欢乐与和谐。田夫扛着锄头归来,与乡邻相见,依依话别。这里的“荷锄至”和“语依依”生动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日常场景,展现了乡邻之间的深厚情谊。
最后,“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他感叹自己无法像田园中的人们一样过着闲逸的生活,只能怅然吟咏《式微》之诗,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向往。这一联既是对前面田园生活的总结,也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使整首诗的主题得以凸显。
整首诗通过对渭川田家暮归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诗人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将田园生活的宁静、温馨、欢乐与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也借助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喧嚣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也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渭川田家的赏析三
《渭川田家》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晚景,诗人通过对斜阳、归牛羊、田夫等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平和与闲适。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赞美,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简单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首句“斜阳照墟落”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庄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接着,“穷巷牛羊归”描绘了牛羊归圈的景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规律。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两句,通过野老等待牧童归来的情景,表现了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温情。而“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则描绘了麦苗生长和桑叶养蚕的田园景象,反映了农事活动的繁忙与季节的变换。
诗的最后两句“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和“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通过田夫归来交谈的情景,表达了对这种朴素生活的羡慕。而“怅然吟式微”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怅惘,对于不能长久享受这种闲逸生活的遗憾。
译文
夕阳斜照在安静的村庄上,小巷里牛羊纷纷归圈。
村中的老人惦记着放牧的孩子,拄着拐杖在柴门边等候。
野鸡在麦田中鸣叫,麦苗长得茂盛,而桑叶因蚕儿的啃食而变得稀疏。
劳作的农民扛着锄头回家,相互见面时交谈甚是亲切。
在这一刻,我多么羡慕这样的闲适生活,不禁感慨地吟诵起《式微》。
注释
墟落:村庄,这里指诗人所在的乡村。
穷巷:指狭窄的巷子,这里形容乡村的小路。
野老:指村中的老人。
牧童:指放牧的小孩。
荆扉:用荆条编织的门,这里指简陋的家门。
雉雊:野鸡的叫声。
蚕眠:蚕宝宝蜕皮时的状态,这里指蚕的生长过程。
田夫:指耕种的农民。
荷锄:扛着锄头。
式微:指《诗经》中的《式微》篇,这里用来表达诗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