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辞五首
其他

佚名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复制

完善

折杨柳歌辞五首-音频朗读

赏析

折杨柳歌辞五首的赏析一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描绘了一幅北方边塞的壮美画面。诗中的“折杨柳”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隐喻了对离别的哀愁。诗中的“行客儿”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对所有边塞游子的泛指。诗中的情感从忧愁到渴望,再到最后的豪迈,展现了边塞人对自由和胜利的向往。

复制

折杨柳歌辞五首的赏析二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比如,“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中的“不捉鞭”与“折杨柳”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而“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则通过重复和对仗,强调了勇士与战马的密切关系,体现了边塞人对力量和速度的崇拜。

复制

折杨柳歌辞五首的赏析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边塞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腹中愁不乐”到“愿作郎马鞭”,诗人的内心从忧郁到渴望,再到最后的豪情,构成了一种情感的升华。而“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汉文化的陌生感,反映了边塞人与中原文化的差异。整首诗既有边塞的粗犷之美,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边塞诗。

复制

译文

骑上马却不拿马鞭,反而折断了柳枝。 站立着吹起长笛,让旅行的人感到极度忧愁。 心中充满了忧愁,我希望成为你的马鞭。 总是环绕在你的臂膀,坐在你的膝盖边。 让马自由地在湿地奔跑,忘记了缰绳。 背着马鞍追逐马儿,什么时候才能骑马呢? 远远地看着孟津河,柳树郁郁葱葱。 我是北方的孩子,不懂汉人的歌曲。 勇士需要快马,快马也需要勇士。 在黄尘中奔跑,然后才能分出胜负。

复制

完善

注释

上马: 骑上马。 捉鞭: 抓住马鞭。 反折: 折断。 杨柳枝: 指柳树的枝条。 蹀座: 站立。 长笛: 一种长管乐器。 愁杀: 极度忧愁。 行客儿: 指旅行的人。 腹中: 心中。 愿作: 希望成为。 郎: 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称呼,这里可能指情人或丈夫。 擐: 环绕。 膝边: 膝盖旁边。 放马: 让马自由奔跑。 泉泽: 水源丰富的湿地。 忘不著: 忘记不了。 连羁: 马的缰绳。 担鞍: 背着马鞍。 逐: 追逐。 孟津河: 古代黄河的支流。 郁婆娑: 形容柳树茂盛的样子。 虏家儿: 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健儿: 指勇士或壮士。 快马: 快速的马。 跋: 马行。 黄尘: 指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 雄雌: 比喻胜负。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