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复制

完善

酬乐天咏老见示-音频朗读

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赏析一
刘禹锡的这首《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生感悟的诗篇。诗人以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深刻阐述了老年的境遇与心态,同时也传达出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首联“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诗人直抒胸臆,提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问题:每个人都会老去,但老去之后又有谁会真正怜惜呢?这里既包含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 颔联“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诗人通过描绘自身形体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老年的凄凉与孤寂。身体日渐消瘦,衣带渐宽,头发稀疏,帽子也显得歪斜。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老去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颈联“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诗人开始探讨老年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由于年老眼花,不得不停止阅读;由于身体衰老,需要经常针灸治疗。这些描述既揭示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困境,也展现了诗人积极应对的态度。 尾联“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诗人以深邃的哲理思考,总结了老年生活的价值所在。经历过世事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人无数,如同阅尽江河一般,能够洞悉人心。这种经历与阅历的积累,是老年生活的一大财富。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以豪放的笔触,表达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夕阳已近西山,但晚霞依然绚烂夺目。这既是对老年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乐观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哲理深刻,既展现了老年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传达出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读来令人感慨万分,也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复制

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赏析二
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探讨了老年的境遇与心态。 首联“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诗人以反问的句式,提出了一个普遍而深刻的问题:每个人都会老去,但老去之后又有谁会真正怜惜呢?这一问,既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也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感慨。 颔联“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诗人进一步通过自身的形象变化,展现了老年的凄凉与孤寂。衣带渐宽,头发稀疏,帽子歪斜,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老年人的形象,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颈联“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诗人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揭示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困境。由于年老眼花,不得不停止阅读;由于身体衰老,需要经常针灸治疗。这些描述既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诗人积极应对的态度。 尾联“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诗人以深邃的哲理思考,总结了老年生活的价值所在。经历过世事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人无数,如同阅尽江河一般,能够洞悉人心。这种经历与阅历的积累,使得老年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以豪放的笔触,表达了对老年的赞美与期待。尽管夕阳已近西山,但晚霞依然绚烂夺目。这既是对老年生活的乐观态度,也是对人生的积极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哲理深刻,既揭示了老年生活的艰辛与困境,也展现了老年人积极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人以自身的经历与感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老年画卷,让人感慨万分,也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复制

酬乐天咏老见示的赏析三
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是一首情感深沉且富有哲理的诗篇。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用简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老年生活的真实面貌,并传达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首联“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人都会老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无法逃避。然而,当我们老去时,又有谁会真正关心、怜悯我们的处境呢?这一问,不仅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也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感慨。 颔联“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诗人进一步通过描绘自身的形象变化,生动地展现了老年生活的凄凉与孤寂。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体逐渐消瘦,衣带渐宽;头发变得稀疏,帽子也显得歪斜。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刻画出了老年人的形象特征,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颈联“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诗人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揭示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困境与无奈。由于年老眼花,不得不停止阅读;由于身体衰老,需要经常针灸治疗。这些描述,既展现了老年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与对生活的热爱。 尾联“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诗人以深邃的哲理思考,总结了老年生活的价值所在。经历过世事沧桑的老年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阅人无数,如同阅尽江河一般,能够洞悉人心与世态。这种经历与阅历的积累,使得老年生活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人以豪放的笔触,表达了对老年的赞美与期待。尽管夕阳已近西山,但晚霞依然绚烂夺目;尽管人生已近暮年,但生命的热情与活力依然旺盛。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仅激励了诗人自己,也给予了读者无尽的力量与希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哲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刘禹锡通过自身的体验与思考,向我们展示了老年生活的真实面貌与价值所在,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同时,他也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启示与鼓励。

复制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身体日渐消瘦,衣带越收越紧;头发稀少细软,帽子也显得斜偏了。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越觉明察秋毫。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复制

完善

注释

酬乐天: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刘禹锡这首答诗,即酬答白居易赠诗《咏老赠梦得》。 顾:照管,注意。 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放下书本。缘:因为。 灸:针灸。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指年老多病。 谙:熟悉。 阅:经历。川:河流。 幸:幸运。 翛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这里指心情畅快。 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比喻晚年。 霞:晚霞。 尚:还。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