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九日-音频朗读
赏析
采桑子·九日的赏析一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在深秋绝塞之地的人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因孤独和寂寥而产生的深沉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析: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这两句首先营造了一个凄凉的背景——深秋时节,绝塞之地,落叶萧萧。这里的“绝塞”可能是指边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而“木叶萧萧”则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接着,词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感叹家乡的路途遥远,即使在梦中也难以触及。这里的“六曲屏山”可能是指家乡的山水,也可能是指词人内心的屏障,使得他与家乡的距离更加遥远。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他并不是因为登高而感慨。这里的“佳时”可能指的是过去的美好时光,而“风光别”则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
“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最后两句,词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寥。他感到自己的灵魂仿佛被销蚀,特别是在看到南归的大雁时,更是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凉。因为大雁可以南归,而他却无法回到家乡,这种对比使得他的孤独感更加深重。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深秋绝塞为背景,通过描绘落叶、乡路、屏山等意象,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孤独、寂寥的深刻体验。同时,也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力。
采桑子·九日的赏析二
纳兰性德在这首《采桑子》中,以“深秋绝塞谁相忆”开篇,直接提出了一个反问,强调了在遥远的边塞,深秋时节,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木叶萧萧”通过描绘秋天落叶的声音,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乡路迢迢”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遥远距离的感慨,而“六曲屏山和梦遥”则通过屏风上的山水画与梦境的结合,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下片中,“佳时倍惜风光别”反映了词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珍惜和不舍,而“不为登高”则表明词人并非为了登高望远,而是因为内心的思念之情。
最后,“只觉魂销”表达了词人因思念而感到心力交瘁,“南雁归时更寂寥”则通过南飞的大雁归去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采桑子·九日的赏析三
这首词深情地描绘了深秋时节,一位游子在遥远边塞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析: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 开篇即点明时节和地点,深秋时节,身处遥远的边塞之地,词人发出了“谁相忆”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接着,“木叶萧萧”形象地描绘了深秋树叶凋零的景象,更增添了词人的凄凉之感。而“乡路迢迢”则直接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但路途遥远,无法归乡,更显无奈。
“六曲屏山和梦遥。” 这里“六曲屏山”可能指的是屏风上描绘的山水画,或是实际的山景。词人通过这一细节,暗示自己只能在梦中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但现实与梦境之间却隔着遥远的距离,令人倍感凄凉。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 下阕开始,词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留恋。在这个深秋时节,词人倍感珍惜眼前的风光,但他并不是因为登高望远而如此,而是因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孤独感。他感到自己的灵魂仿佛被抽离,只剩下无尽的空虚和寂寥。
“南雁归时更寂寥。” 最后一句,词人借南飞的大雁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大雁南飞,意味着冬天即将到来,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词人看到南雁归时,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大雁尚有归处,而他却只能在这遥远的边塞之地度过漫长的岁月。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在深秋时节身处边塞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词中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象、屏风上的山水以及南飞的大雁等细节,使得词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令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凄凉和无奈。
译文
在遥远的边塞,深秋时节,我在思念着谁?树叶在风中萧萧作响。家乡的路是如此遥远。屏风上的山水画和我的梦境同样遥远。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倍感珍惜与风光的离别,我并不是为了登高望远。我只是感到心神憔悴。当南飞的大雁归去时,我感到更加孤独和寂寞。
注释
绝塞:遥远的边塞。
木叶:树叶。
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吹动树木发出的声音。
乡路:家乡的路。
迢迢:遥远的样子。
六曲屏山:指屏风上曲折的山水画。
佳时:美好的时光。
登高:指登高望远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