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复制

完善

戏答元珍-音频朗读

赏析

戏答元珍的赏析一
春日景象:诗的前两句“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描绘了山城二月尚未见到春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和疑惑。 冬春交替:接下来的“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通过残雪、冬橘和春笋的描写,展现了冬春交替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思乡之情:“夜闻归雁生乡思”通过夜晚听到归雁的声音,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岁月感慨:“病入新年感物华”表达了作者在新年之际,感叹时光流逝,身体不适的感慨。 往昔回忆:最后两句“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回忆了作者曾在洛阳享受过春天的美好,即使现在山城的春天来得晚一些,也无需叹息。

复制

戏答元珍的赏析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戏答元珍》,通过描绘早春的景色和诗人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两句开篇就描绘了山城早春的景色,虽然已经到了二月,但由于地处偏远,春风似乎还未吹到这里,山城中仍然看不到花的踪迹。这样的描写既写出了山城早春的冷清,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期盼。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接下来,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残雪压在树枝上,但枝头仍有橘子挂着的景象,以及春雷震动,竹笋开始萌发的生机。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早春虽然寒冷,但生命已经开始复苏,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新年之际,身体的不适又让诗人感叹时光流逝和物是人非。这里,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物相结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最后两句诗,诗人回忆自己曾在洛阳赏花的日子,那里的春天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虽然现在的山城春天来得较晚,但野花依然会盛开,因此不必为此而嗟叹。这里,诗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变迁,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早春的景色和诗人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复制

戏答元珍的赏析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戏答元珍》,通过描绘山城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怀念京洛、感念物华的情感,同时寄寓了仕途失意的感慨。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两句开篇即说山城春风迟来,二月时分仍不见花开,暗示了作者身处偏远山城,远离京洛的繁华,感受到了一种孤寂和失落。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这两句通过描绘残雪压枝、冻雷惊笋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环境严酷,但橘树仍有果实,竹笋也要破土而出。这种景象给作者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安慰。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这两句转入作者的情感抒发,夜间听到归雁的叫声,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新年到来,自己又因病痛缠身,无法感受节日的喜庆和欢乐,反而更感物是人非,时光流逝。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最后两句,作者回忆自己曾在洛阳度过的美好时光,那里的花开得早,景色优美。虽然此刻身处山城,花开得晚,但也不必因此而叹息。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接受,也是对自己境遇的宽慰。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城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怀念京洛、感念物华的情感,同时寄寓了仕途失意的感慨。诗人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仍能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信心。

复制

译文

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地方,二月的山城还没有看到花儿开放。残雪压在树枝上,冬天的橘子还挂在枝头;春雷震动,惊醒了冻土中的竹笋,它们即将抽出嫩芽。 夜晚听到北归的大雁,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新年之际,我带着病躯感叹时光流逝,万物更新。我曾在洛阳花下尽情享受春光,那里的花朵盛开得很早。即使山城的野花开放得晚一些,我也无需为之叹息。

复制

完善

注释

戏答:以诗歌的形式回答或回应。 元珍:指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 天涯:天边,这里指遥远的地方。 山城:依山而建的城市。 残雪:尚未融化的雪。 冻雷:指春雷。 惊笋:指春雷惊醒了冬眠的竹笋。 归雁:春季北飞的大雁。 生乡思:勾起了思乡之情。 物华: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春天的景色。 洛阳:指北宋的西京洛阳,是当时著名的花城。 嗟:叹息。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