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复制

完善

踏莎行·候馆梅残-音频朗读

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赏析一
这是一首宋代词人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这首词以春日景色为背景,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对远行人的思念。 词的上片“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描绘了在旅馆中,梅花已开始凋谢,而溪桥边的柳树却细长嫩绿,展现了春天交替的景色。 “草薰风暖摇征辔。”春草散发着香气,温暖的微风吹动着行人马车的辔头,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旅途的情景。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随着行人离去的距离越来越远,离愁也变得越来越深,如同不断流淌的春水,绵延不绝。 下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形容女子的内心柔软而痛苦,眼泪汪汪,充满了对行人的思念。 “楼高莫近危阑倚。”劝告女子不要靠近高楼危险的栏杆去远望,以免更加深了她的思念和哀愁。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即使望眼欲穿,看到的只是平坦的草地尽头是春天的山峦,但行人却远在春山之外,无法触及。 整首词通过对比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和离别的哀愁,加深了情感的层次,展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和对远方亲人的深情怀念。欧阳修以其含蓄而深情的笔触,将春日的美景与内心的离愁别绪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复制

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赏析二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远行之人在春日离开家园时的离愁别绪。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起首三句写初春景象,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已值仲春。在这美好的春季里,主人公却要远行,不免引起惜春伤别的情怀。“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两句,写其离愁萦怀,无穷无尽。“迢迢不断如春水”,化虚为实,以春水喻愁绪,既显愁绪之悠长,又显愁绪之浩荡,贴切而生动。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由写景转入写情,正面描写别情。前一句写柔肠寸断,极言离愁的深沉;后一句写粉泪盈盈,极言别离的伤心。一“寸寸”一“盈盈”,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别绪,显得分外形象。 “楼高莫近危阑倚。”别前登高饯行,是古人所习见。然而词人却劝人不要靠近高楼的栏杆,因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你举目远望,会见到行人越走越远的情景,更增加别后的怅惘。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两句补足“莫近危阑倚”之故,行人已去,春山阻隔,远山之外,行人更在春山之外,渺不可见,更增离愁。 全词以优美而宛转的笔调,表现了离别时愁绪满怀、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词人以春水喻愁绪,既显愁绪之悠长,又显愁绪之浩荡,贴切而生动。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更是出人意表,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复制

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赏析三
这首词以早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人的深切思念。上片“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描绘了早春的景色,梅花已经凋谢,柳树发出嫩芽,营造出一种春天的气息。“草薰风暖摇征辔”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而“征辔”即行旅的马匹,暗示了离别的主题。 下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春水不断流淌比喻离别的愁绪,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人的无限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通过女子的柔肠寸断和泪眼盈盈,进一步渲染了离愁的情感。最后两句“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女子不敢登高望远,因为知道即使望尽春山,也看不到远行的人,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无奈和哀愁。

复制

译文

在供行人休息的馆舍,梅花已经凋谢,溪桥边的柳树发出嫩芽。春风吹过,带着草的香气,温暖的风中马匹的缰绳轻轻摇晃。离愁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深重,就像春天的河水,遥远而连绵不绝。 我内心充满了悲痛,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不敢登上高楼,靠近那危险的栏杆去远望。平坦的草地尽头是春山,而你,我离别的人,还在春山之外更远的地方。

复制

完善

注释

候馆:古代供行人休息的馆舍。 梅残:梅花凋谢。 草薰:草的香气。 征辔:远行的马匹。 迢迢: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形容非常悲痛。 盈盈:满含的样子。 危阑:高处的栏杆。 芜:草地。 行人:指离别的人。

复制

完善

完善
*
邮箱:
*
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