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音频朗读
赏析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的赏析一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与人生哲理的诗词,充满了对春景的细腻观察和深沉的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解析: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开篇即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草繁茂,然而春天却难以留住。紧接着,诗人用“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来形容春天的藤刺牵绊着行人的衣裳,阻碍了他们的去路。这里既有对春天逝去的不舍,也暗示了人生中的困难和阻碍。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尽管春天是无情的,但它却能让柳絮飞舞,蒙蒙扑面。这里的“无情”与“解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矛盾性。同时,柳絮的飞舞也象征着春天的短暂和易逝。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下阕开始,诗人将视角转向了绣院中的孤花。在这个深沉的绣院里,谁是真正的主人呢?只有一朵孤花,静静地绽放在墙角,明亮而醒目。这里的“孤花”象征着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自我、保持明亮的人或事物。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最后两句,诗人以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命运的理解。尽管这朵孤花无人来折取,但它并不怨恨,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开放并不符合春天的尾声。这里的“花开不合阳春暮”暗示了人生中有些事情并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和计划,但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面对。
整首诗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对孤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它告诉我们,尽管人生中充满了困难和阻碍,但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明亮和坚守自我,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和面对现实。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的赏析二
诗人以“漠漠春芜春不住”开篇,描绘了春天的草地显得辽阔而春天却即将离去的景象。“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形容了藤蔓和荆棘挂住了行人的衣服,阻碍了前行的步伐。“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则描绘了柳絮似乎无情地随风飘舞,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春天即将结束的感觉。
后半部分,“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之美的欣赏,尽管春天即将过去,但墙角的一朵孤花依然明亮夺目。“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则是对这朵孤花的同情,它之所以未被采摘,并非因为不美,而是因为春天已晚。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的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暮春时节的寂寥景象,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孤独寂寞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诗开篇即描绘了一幅春末的荒凉景象。春草繁茂但已显衰败之态(春芜),春天似乎已无法停留。藤蔓上的刺勾住了行人的衣裳,阻碍了他们的道路。这里的“藤刺牵衣”不仅描绘了实际的场景,也隐喻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无情。尽管春天即将离去,但它仍然以舞动的姿态展示着自己的美丽。然而,这种美丽却是无情的,因为它无法挽留。飞絮(即柳絮)漫天飞舞,扑面而来,更加深了这种无常和寂寥的感受。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接下来,诗人将视线转向了一个深邃的绣院。在这个幽深的院落里,谁是真正的主人呢?只有一朵孤花,在墙角处独自绽放,明亮如许。这里的“孤花”象征着孤独和寂寞,它在墙角处独自绽放,无人欣赏,更加深了这种感受。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最后两句,诗人以劝慰的口吻表达了对这朵孤花的同情和理解。他告诉孤花,不要怨恨没有人来采摘你,因为你的开放并不符合春天的尾声。这里的“花开不合阳春暮”不仅是对孤花命运的解释,也是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春末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孤独寂寞的深深感慨。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无情和寂寥,以及孤花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深刻理解。
译文
春天的草地显得如此辽阔,但春天却留不住。藤蔓上的刺挂住了我的衣服,阻碍了我前行的步伐。偏偏是这些看似无情的柳絮,却懂得随风飘舞,朦朦胧胧地扑面而来。
在这装饰华丽的庭院里,谁又是它的主人呢?墙角处有一朵孤独的花儿,它明亮夺目。不要埋怨没有人来采摘它,因为它开放的时候,春天已经接近尾声了。
注释
漠漠:形容广阔无边。
春芜:春天的草地。
藤刺:藤蔓上的刺。
牵衣:挂住衣服。
解舞:懂得舞蹈。
蒙蒙:形容模糊不清。
飞絮:飘飞的柳絮。
绣院:装饰华丽的庭院。
深沉:深远。
孤花:单独的花朵。
明如许:明亮到这种程度。
阳春:春天。